
作者:曹伯韩
页数:272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2011526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国学的来龙去脉。民国以来,传阅率zui高、影响力zui大的国学启蒙教材;大众认识中国文化面貌zui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完备的国学知识体系,内容全面、要点完备、条理清晰、体例严谨。
★翻开本书,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
★特别收录精美主题插图,助益阅读。彩色印刷,精装典藏。
作者简介
曹伯韩,湖南长沙人,当代国学研究者、语言学家,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等职,对汉字简化做出过重大贡献。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作品,影响深远。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亦可谓是“中华文化百科全书”。作者用浅显流畅的语言,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本书,可以为读者搭建一个系统的完备的国学知识体系框架,并从此爱上国学。
目录
第一章 概 说
一 所谓国学/002
二 国学在清代/003
三 国学的分科/005
四 国学的派别/007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009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010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011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013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014
一○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015
第二章 语 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018
一二 所谓小学/019
一三 六 书/020
一四 字形的演变/023
一五 字义的演变/024
一六 训诂学/025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027
一八 方言学/028
一九 字音的变迁/029
二○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030
二一 双声叠韵/031
二二 反 切/032
二三 四 声/033
二四 声韵学/034
二五 字 母/036
二六 韵 部/038
二七 古音之推定/039
第三章 古 物
二八 金石之学/042
二九 殷墟发掘/043
三○ 甲骨之学/044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046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047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049
三四 古物与古书/050
第四章 书 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054
三六 版本之学/056
三七 校雠之学/057
三八 章句之学/058
三九 目录之学/059
四○ 图书分类法/060
四一 辑佚及辨伪/063
四二 类书及丛书/064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066
第五章 经 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070
四五 《易经》/071
四六 《书经》/073
四七 《诗经》/074
四八 三 礼/076
四九 《春秋》/078
五○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079
五一 经之传授/080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082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083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084
五五 清代的经学/086
五六 经学的扬弃/088
第六章 史 地
五七 所谓正史/092
五八 正史的内容/094
五九 编年史/095
六○ 纪事本末/096
六一 别 史/096
六二 政 书/097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099
六四 学术史/100
六五 史 评/101
六六 地 理/103
六七 历史哲学/104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105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106
第七章 诸 子
七○ 诸子的学术派别/112
七一 儒 家/114
七二 道 家/116
七三 墨 家/118
七四 别墨及名家/119
七五 法 家/121
七六 兵家及其他/122
七七 王充之学/124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125
一 所谓国学/002
二 国学在清代/003
三 国学的分科/005
四 国学的派别/007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009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010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011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013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014
一○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015
第二章 语 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018
一二 所谓小学/019
一三 六 书/020
一四 字形的演变/023
一五 字义的演变/024
一六 训诂学/025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027
一八 方言学/028
一九 字音的变迁/029
二○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030
二一 双声叠韵/031
二二 反 切/032
二三 四 声/033
二四 声韵学/034
二五 字 母/036
二六 韵 部/038
二七 古音之推定/039
第三章 古 物
二八 金石之学/042
二九 殷墟发掘/043
三○ 甲骨之学/044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046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047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049
三四 古物与古书/050
第四章 书 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054
三六 版本之学/056
三七 校雠之学/057
三八 章句之学/058
三九 目录之学/059
四○ 图书分类法/060
四一 辑佚及辨伪/063
四二 类书及丛书/064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066
第五章 经 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070
四五 《易经》/071
四六 《书经》/073
四七 《诗经》/074
四八 三 礼/076
四九 《春秋》/078
五○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079
五一 经之传授/080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082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083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084
五五 清代的经学/086
五六 经学的扬弃/088
第六章 史 地
五七 所谓正史/092
五八 正史的内容/094
五九 编年史/095
六○ 纪事本末/096
六一 别 史/096
六二 政 书/097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099
六四 学术史/100
六五 史 评/101
六六 地 理/103
六七 历史哲学/104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105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106
第七章 诸 子
七○ 诸子的学术派别/112
七一 儒 家/114
七二 道 家/116
七三 墨 家/118
七四 别墨及名家/119
七五 法 家/121
七六 兵家及其他/122
七七 王充之学/124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