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利辉著
页数:174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20053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货币非中性和货币供给内外共生性为理论前提,依据动态不一致性理论,选取货币政策工具规则中的利率规则和基础货币规则,以稳健性原则和中央银行损失函数很小化为基准,围绕并回答了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五个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部分构建了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的研究框架,提供了工具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回顾了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及存在问题、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反应函数及其调控绩效;第三部分是在一、二的基础上,就如何改进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王利辉,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货币政策。迄今已在《经济学家》、《经济科学》、《新华文摘》、《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全文转载。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项。
本书特色
本书以货币非中性和货币供给内外共生性为理论前提,依据动态不一致性理论,选取货币政策工具规则中的利率规则和基础货币规则,以稳健性原则和中央银行损失函数最小化为基准,围绕并回答了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五个问题:工具规则能否适合现阶段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如果适合,何种形式的货币政策工具规则可能是中国面临的次优选择?面对不同冲击时,何种货币政策工具规则能更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减缓经济波动?如果不适合,理由何在?未来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应怎样进行优化改进?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最部分构建了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的研究框架,提供了工具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回顾了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及存在问题、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反应函数及其调控绩效;第三部分是在一、二的基础上,就如何改进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2 文献述评 152. 1 国外研究 152. 1. 1 单一规则 152. 1. 2 基础货币规则 172. 1. 3 利率规则 202. 2 国内研究 272. 2. 1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理论引入 272. 2. 2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统计检验 282. 2. 3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比较分析 31
2. 3 研究述评 32
3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研究框架 353. 1 选择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理由 353. 2 发现中国货币政策操作问题 373. 3 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函数 393. 4 对比货币政策工具规则调控绩效 403. 4. 1 稳健性原则 403. 4. 2 损失函数最小化原则 40
第二篇 理论篇
4 工具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理论前提 (Ⅰ): 货币非中性 454. 1 货币性质的定义 454. 2 货币性质的历史演进 464. 2. 1 货币中性论 464. 2. 2 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论 484. 2. 3 货币非中性论 494. 3 本章小结 56
5 工具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理论前提 (Ⅱ): 货币供给的内外共生性 575. 1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定义 575. 2 货币供给的历史演进 585. 2. 1 货币供给内生论 585. 2. 2 货币供给外生论 615. 2. 3 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 625. 3 本章小结 63
6 工具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理论分析 656. 1 理论依据 656. 2 理论分析 666. 2. 1 最优均衡角度分析 666. 2. 2 通货膨胀偏差角度分析 696. 3 本章小结 72__
第三篇 应用篇
7 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与存在问题 777. 1 中国货币政策实践 777. 1. 1 1984—1997 年中国货币政策实践 777. 1. 2 1998—2018 年中国货币政策实践 857. 2 存在问题 967. 2. 1 操作方向改变过于频繁 967. 2. 2 流动性波动幅度加大 977. 2. 3 利率调控空间越来越窄 1007. 3 本章小结 103
8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的实证检验 1058. 1 中国利率规则的实证检验 1058. 1. 1 模型构建 1058. 1. 2 数据选取与处理 1078. 1. 3 检验结果分析 1118. 2 中国基础货币规则的实证检验 1158. 2. 1 模型构建 1158. 2. 2 数据选取与处理 1168. 2. 3 检验结果分析 1208. 3 本章小结 123
9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调控绩效检验 1259. 1 假设前提 1259. 2 模型构建 1269. 3 参数校准估计 1329. 4 调控绩效检验 1349. 4. 1 拟合分析 1359. 4. 2 不同工具规则的冲击响应 1369. 4. 3 中央银行损失函数测度 1429. 5 本章小结 143
10 结论与研究展望 14410. 1 主要结论 14410. 2 主要创新点 14810. 3 政策建议 14910. 4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155
参考文献 157
后 记 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