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颜氏家训全译-(修订版)

封面

作者:(北齐)颜之推|译者:程小铭

页数:315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2210821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涉及范围颇广,除《序致》一篇主要谈写作《家训》的宗旨外,其余十九篇则分别谈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大体说来,《教子》篇谈如何教育子女;《兄弟》篇谈如何处理兄弟关系;《后娶》篇谈男子续弦及非亲生子女问题;《治家》篇谈如何治理家庭;《风操》篇谈在避讳、称谓、丧事等方面所应遵循的种种礼仪规范并评论南北风俗时尚的差异优劣;《慕贤》篇谈对待贤才应持的正确态度;《勉学》篇谈学习问题;《文章》篇谈文章理论;《名实》篇主张崇实而不务虚名;《涉务》篇主张接触社会实际,办实事;《省事》篇主张用心专一,不作非分之想;《止足》篇主张少欲知足;《诫兵》篇反对文人参预军事;《养生》篇谈养生之道。
以上十五篇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在立身、治家、处世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除此而外,《归心》篇为佛教张目;《书证》《音辞》两篇考证古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校勘方面的学问。

作者简介

颜之推(公元53-约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北齐文学家或南北朝文学家,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累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灭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等。《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本书特色

《颜氏家训全译(修订版)》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儒家历来重视教育。家训,便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训诫其后辈儿孙的家庭教育读物。早期出现的这类作品,如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西晋杜预的《家诫》之类,或者未能流传,或者篇幅短小、内容简略,对后世影响不大。至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成《颜氏家训》一书,分七卷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兼论字画音训,并考证典故,品第文艺,内容全面而详备,立论平实而多切实用。作者写作此书,虽意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但由于书中内容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其子女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比较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宋人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此书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也称赞道:“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可见此书在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颜氏家训全译(修订版)》为其译本。

目录


前言
卷第一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卷第二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卷第三
勉学第八

卷第四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卷第五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卷第六
书证第十七

卷第七
音辞第十八
杂艺第十九
终制第二十
附录
一、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提要及辩证
二、颜之推传(《北齐书·文苑传》)
三、颜之推年谱(缪钺著)

节选

《颜氏家训全译(修订版)》的内容,涉及范围颇广,除《序致》一篇主要谈写作《家训》的宗旨外,其余十九篇则分别谈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大体说来,《教子》篇谈如何教育子女;《兄弟》篇谈如何处理兄弟关系;《后娶》篇谈男子续弦及非亲生子女问题;《治家》篇谈如何治理家庭;《风操》篇谈在避讳、称谓、丧事等方面所应遵循的种种礼仪规范并评论南北风俗时尚的差异优劣;《慕贤》篇谈对待贤才应持的正确态度;《勉学》篇谈学习问题;《文章》篇谈文章理论;《名实》篇主张崇实而不务虚名;《涉务》篇主张接触社会实际,办实事;《省事》篇主张用心专一,不作非分之想;《止足》篇主张少欲知足;《诫兵》篇反对文人参预军事;《养生》篇谈养生之道。以上十五篇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在立身、治家、处世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除此而外,《归心》篇为佛教张目;《书证》《音辞》两篇考证古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校勘方面的学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颜氏家训全译-(修订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