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孟绵中著
页数:228页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2031079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百年薪火 耕读文化、私塾启蒙 慈母严训、书院求读 尊师悟道、甲午中举 京城会试、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国学精华、山西教案与山西大学堂、创办辅仁文社等。
作者简介
孟绵中,笔名吾梦,祖籍河北衡水,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生于教育世家,先后当过公务员和企业执行董事。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小说、散文等在各报刊发表。近年来开始对山西教育史及青少年的成长进行研究。已有研究山西教育家冯济川的《石像山人简传》《冯济川传》和研究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健康人生》(与人合著)等专著出版。
目录
第一节 百年薪火耕读文化
第二节 私塾启蒙慈母严训
第三节 书院求读尊师悟道
第四节 甲午中举京城会试
第五节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精华
第二章 教育救国
第一节 山西教案与山西大学堂
第二节 创办辅仁文社
第三节 主讲超山书院
第四节 创建国民小学堂
第五节 上下游说,倡导出国游学
第三章 游学东瀛
第一节 首派留学
第二节 经纬学堂
第三节 东京都狂欢夜
第四节 上书巡抚再派游学
第五节 异国风倩
第六节 今日学问须合世界
第四章 兴办学堂
第一节 历史老师
第二节 筹办山西首所公立中学堂
第三节 艰难办校
第四节 开学盛典
第五节 “天足会”与“公立女学堂”
第六节 创建高等小学堂
第七节 扩建校舍完善设施
第五章 重返讲堂
第一节 保矿源,不得已辞校长之职
第二节 收回矿权,重返校园
第三节 尽议员之责,提交教育革新议案
……
第六章 辞官从教
第七章 临危受命
第八章 彷徨晚年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兴学先声冯济川/教育薪火书系》: 这段时间,因为冯济川教授生徒成绩突出,名声在外,来求学的人自然很多,小冯济川20岁的表弟郝文灿也被他母亲张氏送来读书。 郝文灿,字子章,幼时聪明,勤奋好学,几年后,16岁的他就被冯济川推荐到黄文村的私塾当了先生。冯济川爱惜人才,见文灿聪慧勤学,又推荐他考入农林学堂,后又赞助他去日本留学。 冯济川从小接受的是封建社会应对科举考试的传统教育。受李菊圃、朱采恩师的影响,冯济川在教书育人方面渐渐有了他的独立思维。他一改单以乡试、会试即“读书为仕”为目的的不合时代误人子弟的那种传统教学方法,平日除让学生读“四书”“五经”等一类传统国学之外,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实用技能应用教育,这也是冯济川在京城购书时还特别购置了像《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农政全书》及《算法统宗大全》等一类实用书籍让学子参阅的原因。 冯济川崇尚孔学,维护孔学,实践孔学,他倡导统一国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统一课本,意在把中华国学精华传承下去。正因为有此志向,鉴于当时正处在废科举、兴新学变革之时,当时社会又急需以国文统一各学科,然苦无定本情况下,冯济川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主动承担其责。白日教书,夜间就专心著述,几乎日日熬至半夜。除先后完成《读左兵略》《冯氏家乘》著作、手抄完《左文襄公奏疏》二卷外,以教育为立国之本,为实行之道,统一之方,他以孔子为宗,从姚鼐主编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抄》中,选择适用名作一百二十余篇,用大量心血一一汇集编注,终于完成十卷之多《古文源流》巨著。后又改名为《国文一贯》,并附古今体诗,铅印行世。 之所以定书名为《国文一贯》,冯济川从文化的视角作了以下阐述: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文与道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道者,即人类进化过程中开拓之道。欲求道,则必求借文。文者为道之所寄也。自孔子不得行道于世,退而删定六经,以寄其道于文。具体表现在继志述事、承前启后的文化传承上。为此,凡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社会,文与道复合奏出时代最强音;反之,有文无道,有道无文,文道分离,则社会有价值系统趋于崩溃的边缘,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甚至混乱。“自古圣贤相传之道,无不具见于文。即今东西洋各科学,亦皆道之所寄,非文无以贯通者也。”他还认为,“善学者,由此而进求其道,行见道与文合,上可接尧舜禹汤文周孔孟之薪传,而科学之发明,亦且以是为导线。此则所以名‘一贯’之义也夫。”这就是说,前人开拓之路需要后人通过继续开拓创新去传承发展,不能光靠现存的道完成人生之目的;或者说,只靠墨守成规是难以达到人生之目的的。统一国学,道在是矣。史实证明,非孔道不适于生存也,而继往开来则需要靠文化的传承。针对当时有尊孔者名尊实背之的实际情况,冯济川认为就需要治。什么是治?道就是治,用什么治?用孔孟之道,用儒学治。一句话,通过教育治。 为使学生学好国学精华,正本清源,纯洁孔孟之道,还其本来面貌,他做了大量的清理、编纂工作,甚至连孔子年谱都要亲自审定、作序。他作了这样的比喻:“晋之票商,见著信义于中外,所当急力扶植,至以孔子为国教尤全国人民所信仰也,此皆今维持信义之必要也。” 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目标,兴教育人便成了冯济川一生之追求。总而言之,冯济川编纂《国文一贯》绝非保守、复旧之举,恰恰是意在反对剽窃、歪曲和丢失民族之魂的孔孟学说,他是一位继承与创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勇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