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璐,杨洋著
页数:224页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96701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五章, 内容包括: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 跨文化国际外语教育问题研究 ;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分析等。
作者简介
赵璐,女,1984年出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近年来讲授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语言学、航天英语翻译等英语专业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以首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论文6篇。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4项,2项已结项,2项在研。参与省级课题1项,参与完成横向课题1项。曾获得首届、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复赛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三等奖,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8年度教师教学综合业务比赛二等奖。曾获得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编写本书字数约10万字。 杨洋,女,1983年出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近年来主要讲授大学英语、英语泛读、英文报刊选读等课程。公开发表论文2篇。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参与市厅级课题多项。曾获得首届、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复赛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三等奖,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三等奖。编写本书字数10万字。
目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跨文化相关理论
第二节 英语教学主流理论
第三节 其他相关理论
第四节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跨文化国际外语教育问题研究
第一节 国际英语教育的基本情况概述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
第三节 跨文化国际英语教育的发展优化
第四节 跨文化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启示
第三章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跨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推动
第二节 跨文化教学给英语教学实践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第四节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学生就业素养的提升
第四章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跨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第三节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桎梏
第四节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寻因
第五章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则定位
第二节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分层构建
第三节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管理理论与实践》: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认知观点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认为,所有知识都不是仅仅停留在外部简单的思维认知。故而学习并不是知识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更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同时包括由于新、旧经验间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互动作用过程,包括信息选择和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图式对新信息进行解释和同化。故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要依照知识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以基本原理和概念为核心,形成和谐的、统一的经验知识结构或者体系,,也不只是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个单独的知识储藏室。因此,教学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并非将知识搬运给学生,而是信息的解读者,学生也扭转了过去录音机的角色,而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建构者与进步者。 在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更加重视对语言学习规律的深入探知。到了20世纪后期,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映照下逐渐发展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因和外因是认识事物的关键。皮亚杰及维果茨基很早以前就提出以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二者认为,人在某种特定生活环境中,会逐步建立起与生活的潜在联系以及相关知识概念,从而推进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这个思想得到大家认同以后,一些语言学家用这个观点解释和探讨语言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语言学习观认为语言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利用相应的语言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的。除此之外,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所以建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更加突出了情境、合作、对话及意义建构等因素,并推动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实际上教师在课堂内或者课堂外创造、设置的较为真实的能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语言交际活动场景及活动。其目标在于促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下和语言交流活动中促成意义的建构。而“合作”主要指的是学习者之间通过语言这个中介进行合作,其中包括分享学习资料、评价学习成果以及建构最终意义。“对话”则是“合作”的补充和重要环节。生生之间在对话过程中会完成规定任务建构。 此外,“合作”过程也包含了“对话”和“讨论”过程。“意义建构”是语言学的终极目标。建构意义指学习者在课堂中逐渐深入了解和明白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主义还给予社会互动理论,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知参与以外,还强调通过互动与合作进行学习,认为只有与同伴或者教师的互动、合作才能激发学习的内在活力。建构主义理论要求语言教学必须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获取最真实自然和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学习机会,让课堂成为学习者语言运用的小型社会,让学习者在这里参与多层面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促进语言学习。建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的教学内容的能力,而是指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与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人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既往所学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