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封面

作者:蒋晶

页数:246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3538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古代与现代有关“听”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阐释。古代部分以文献为基础,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听”的思想和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了“实听”“虚听”两个核心概念, 论述了中国听觉文化、“听”的哲学音乐理性等, 揭示了中国“听”传统的内涵。现代部分探究了民间的“听”、道人的“听”、专家的“听”三个方面, 提出了现代人的听觉文化建设问题, “听”之道的回归问题。

作者简介

蒋晶,1981年7月出生。1999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本科专业,毕业后同年进入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习音乐美学专业。2007年分配至西安外国语大学从事艺术理论课教学。2012年9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思想史专业,2016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答辩成绩为优秀。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做访问学者。本人长期从事艺术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陕西省科研项目四项,完成校级项目三项。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听”的专题研究,除了以史学文献为据的分析外,同时开展了一些田野工作,采访了相关专家、民间艺人和道土,以实证性的材料为本,围绕核心论点为理论分析做支撑。
本书基于现代人听觉的退化和迷失,听觉文化的重建对于人类审美认知、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化声景的生成、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层面的重要作用及现代价值探索。

目录

导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对象与已有成果的分类盘点
三 本书重要概念阐释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综论:听之道的历史展开
第一节 “听”字释义
第二节 先秦——早熟奠基期
一 中国听觉文化的觉醒
二 “不听”的社会伦理观
三 孟子“同听”说及其意义
四 “听之以心”与“听之以气”
第三节 汉唐——丰富分流期
一 唯正之听乐观其深
二 听于无声听则不闻
三 多重耳感多元文化
四 闻其悲声听悲而美
第四节 宋明——内转沉淀期
一 正心与内转
二 听淡说
三 听情说
第五节 近代——转型新生期
一 新的时代“听新声”
二 新音乐带来的听觉解放
第二章 分论:听之道的具体分析
第一节 《文子》:听之道的确立
一 《文子》“听”的观念系统
二 《文子》虚实并举的听之道
第二节 儒家的圣人观与听之道
一 “圣人”与“圣”“听”之渊源
二 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听的文化
第三节 道家的圣人观与听之道
一 道家的圣人观念
二 道家的“听适”养生
第四节 “实听”与“虚听”的哲学分析
一 儒家的“实听”
二 道家的“虚听”
第三章 听之道的现代回响
第一节 听——通向心灵的耳朵
一 视听之思
二 若盲若聋与天地同
三 以“聪”代“明”的盲人音乐家
第二节 民间艺师之听
一 何家营鼓乐社采访手记
二 重识传统:老何的鼓乐与他的耳音观念
第三节 道教观人之听
一 八仙宫听乐
二 “可听”与“不可听”
第四节 学院专家之听
一 自然、生命、声音
二 听与口传文化
第四章 现代听之道的综合分析——走向现代的听觉文化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听觉回归
一 听觉转向与回归
二 声音记忆
第二节 现代听道的重建
一 听觉退化:从音乐传播说起
二 作为大众文化的音乐
第三节 现代听道重建的意义
一 诗意的倾听
二 音乐与时间
结论
一 中国听之道的历史特点
二 既是“听乐”,也是“听心”,“声与心通”
三 《文子》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传统的听的哲学,并由此引申出圣人观念的问题
四 儒道两家不同的圣人观念
五 古琴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况、他况和无声现象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听的哲学
六 民间文化中特有的听觉现象成为我们关注的另一方宝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不同的线索和思路
七 听觉文化重建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论“听”文字辑录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4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