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保瑞著
页数:256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33425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之作,首先藉由《周易》哲学的六爻架构,将墨、儒、庄、老、法、佛各家一一序列于由初爻到上爻的六爻人生阶层处境的架构中,为各家寻找到思想内涵的内在心理依据,以及人生角色扮演的外在环境依据,有效且清晰地将中国各家人生哲学理论正确理解与准确诠释,并且可以讨论在社会高层的人们,应该如何运用中国哲学的管理智慧以为所用。依据此旨,则中国人生哲学各个学派便只有不同的适用性而无必要的冲突性在。继而针对各家的特质之长处与短处,进行各家的汇通与互补,于是而有儒道、儒墨、儒法、儒佛各家之间的会通与互补之理之可说者。很终,提出以儒家为优选公约数,互通交流于各家的宽广体系,以为人生的奋进与民族的复兴之理论张本,便因此可以进而讨论作为文化大国的文化建设之功。
作者简介
杜保瑞,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老子书院院长;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佛光山丛林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学、道家哲学、禅宗哲学、宋明儒学、当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方法论等。
本书特色
本书借助《周易》的六爻层位,将诸子百家序列于由初爻到上爻的六爻人生阶层处境的架构中,为各家寻找相应的依据,以消弭各家之间的冲突,完成各家之间的会通与互补。最终提出以儒家为最公约数、融通各家的宽广体系,以为人生奋进与民族复兴之理论张本。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论中国人生哲学的高阶管理哲学
一、前言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特质
三、各家的管理向度
四、了解百姓的心声:墨家尚贤
五、中层干部的修养:《论语》《孟子》
六、追求自己的天下:庄生逍遥
七、高阶领导的智慧:道家老子
八、职场现实的演练:《菜根谭》
九、最高层峰的权势:法家思想
十、人事管理的智慧:《人物志》
十一、阶层人生的逻辑:《易经》思想
十二、总结
第三章 论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特质
二、中国传统各家哲学的要点与适用性
三、作为文化大国的使命
第四章 论中华国学的社会生态
一、《周易》六爻的社会生态理论
二、社会生态治理中的各学派特色
三、文化建设中对各学派的利用
四、总结
第五章 从儒道对比谈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一、前言
二、《论语》中孔子对隐士的回应
三、庄子哲学的理论体系
四、庄子对孔子的批评
五、庄子哲学与儒道关系的对比
六、庄子哲学在儒道对比下的要点与特色
七、庄子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代结论
第六章 论道家道教对儒家的调适与上遂
一、先秦孔孟哲学中的理论特点与现实疏漏
二、儒者刚强的形象在角色扮演上的争议
三、道家给儒者的第一课:向庄子学习看破
四、道家给儒家的第二课:向老子学习给而不取
五、道家给儒家的第三课:敬畏神明
六、结论
第七章 论老子的圣贤智巧对庄子和孔孟的超越
一、前言
二、学派理论的认识方式与互相攻击下的误区
三、整合诸子思想的理论努力:从参照中知己知彼
四、架构诸子哲学的视野:六爻的架构
五、孔子哲学的特质和边界
六、孟子哲学的特质和边界
七、儒家面对问题的解决之道
八、庄子的特质与对儒家的功用
九、老子哲学的特质与对儒家的功用
十、老子对庄子及儒家的超越
十一、法家的特质与对儒家的功用
十二、结论
第八章 论儒家与法家的会通
一、前言
二、儒家特质
三、法家特质
四、儒家的不足
五、法家的不足
六、儒以法补
七、法以儒补
八、《人物志》的儒法并重
九、道家对儒法的补充
十、结论:大国管理
第九章 论法家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儒道的辨证与汲取
一、前言
二、《韩非子》各篇章要旨及其与法术势的关系
三、《韩非子》书中的重势思想
四、《韩非子》书中的重法思想
五、《韩非子》书中的重术思想
六、韩非对老子的吸收与转化
七、韩非与儒家的辩争与解消
八、结论
第十章 论儒家为会通中国哲学的最大公约数
一、前言
二、从儒学的理解与运用谈儒学在方法论上的新突破
三、儒家与墨家冲突之消弭
四、儒家与道家庄子之冲突及其消弭
五、儒家与道家老子之互补与融合
六、儒家与法家冲突之消弭
七、儒家是中华文明各学派的最大公约数
八、儒家在今日世界的角色功能
九、结论
附录 我的中国哲学研究
第二章 论中国人生哲学的高阶管理哲学
一、前言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特质
三、各家的管理向度
四、了解百姓的心声:墨家尚贤
五、中层干部的修养:《论语》《孟子》
六、追求自己的天下:庄生逍遥
七、高阶领导的智慧:道家老子
八、职场现实的演练:《菜根谭》
九、最高层峰的权势:法家思想
十、人事管理的智慧:《人物志》
十一、阶层人生的逻辑:《易经》思想
十二、总结
第三章 论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特质
二、中国传统各家哲学的要点与适用性
三、作为文化大国的使命
第四章 论中华国学的社会生态
一、《周易》六爻的社会生态理论
二、社会生态治理中的各学派特色
三、文化建设中对各学派的利用
四、总结
第五章 从儒道对比谈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一、前言
二、《论语》中孔子对隐士的回应
三、庄子哲学的理论体系
四、庄子对孔子的批评
五、庄子哲学与儒道关系的对比
六、庄子哲学在儒道对比下的要点与特色
七、庄子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代结论
第六章 论道家道教对儒家的调适与上遂
一、先秦孔孟哲学中的理论特点与现实疏漏
二、儒者刚强的形象在角色扮演上的争议
三、道家给儒者的第一课:向庄子学习看破
四、道家给儒家的第二课:向老子学习给而不取
五、道家给儒家的第三课:敬畏神明
六、结论
第七章 论老子的圣贤智巧对庄子和孔孟的超越
一、前言
二、学派理论的认识方式与互相攻击下的误区
三、整合诸子思想的理论努力:从参照中知己知彼
四、架构诸子哲学的视野:六爻的架构
五、孔子哲学的特质和边界
六、孟子哲学的特质和边界
七、儒家面对问题的解决之道
八、庄子的特质与对儒家的功用
九、老子哲学的特质与对儒家的功用
十、老子对庄子及儒家的超越
十一、法家的特质与对儒家的功用
十二、结论
第八章 论儒家与法家的会通
一、前言
二、儒家特质
三、法家特质
四、儒家的不足
五、法家的不足
六、儒以法补
七、法以儒补
八、《人物志》的儒法并重
九、道家对儒法的补充
十、结论:大国管理
第九章 论法家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儒道的辨证与汲取
一、前言
二、《韩非子》各篇章要旨及其与法术势的关系
三、《韩非子》书中的重势思想
四、《韩非子》书中的重法思想
五、《韩非子》书中的重术思想
六、韩非对老子的吸收与转化
七、韩非与儒家的辩争与解消
八、结论
第十章 论儒家为会通中国哲学的最大公约数
一、前言
二、从儒学的理解与运用谈儒学在方法论上的新突破
三、儒家与墨家冲突之消弭
四、儒家与道家庄子之冲突及其消弭
五、儒家与道家老子之互补与融合
六、儒家与法家冲突之消弭
七、儒家是中华文明各学派的最大公约数
八、儒家在今日世界的角色功能
九、结论
附录 我的中国哲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