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管恩森著
页数:536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33411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经文辩读与神学诠释:以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为例”的很终研究成果,结项成果鉴定为很好。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文本翻译活动,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着多元指涉的学术价值。本书以此为例,结合中西“经文辩读”的理论及实践,旨在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经典自身意义的生成与播撒,在理解、诠释、传译的过程基础上,促进中国智慧的世界化,进而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智慧。
作者简介
管恩森,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西经文辩读等。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经文辩读与神学诠释:以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为例”的最终研究成果,结项成果鉴定为优秀。理雅各、林语堂英译《道德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文本翻译活动,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着多元指涉的学术价值。本书以此为例,结合中西“经文辩读”的理论及实践,旨在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经典自身意义的生成与播撒,在理解、诠释、传译的过程基础上,促进中国智慧的世界化,进而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智慧。
目录
代序
“居无以观有”的英译《道德经》辩读——管恩森《老子的帐幕》读后 杨慧林
绪论
第一节 《道德经》英文翻译与诠释综述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现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道可道:经典诠释与经文辩读
第一节 诠释的螺旋:经、经典与释经传统
第二节 他者的邀请:“经文辩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互异的对话:中西“经文辩读”的历史实践
第二章 《道德经》诠释传统与“辩读”的意义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道家诠释传统
第二节 理雅各:汉学家之“同情的理解”
第三节 林语堂:基督徒的“信仰之旅”
第四节 理雅各与林语堂:英译《道德经》的辩读性质
第三章 道与真理
第一节 命题设定:宇宙本原的体认及真理的追寻
第二节 经文辩读:“道”的内涵与特性
第三节 道与真理:“道·真理·上帝”的现代性辩读
第四章 名与意义
第一节 天何言哉与以言创世
第二节 道常无名与始制有名
第三节 “译名问题”与中国智慧
第五章 燕(无)与存在
第一节 无有:名词性之“无”
第二节 无为:动词性之“无”
第三节 虚静:同源变体之“无”
第六章 生与自然
第一节 生与万物
第二节 生与自然
第七章 德与圣人
第一节 德与道合,上德不德
第二节 圣人抱一,为而不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居无以观有”的英译《道德经》辩读——管恩森《老子的帐幕》读后 杨慧林
绪论
第一节 《道德经》英文翻译与诠释综述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现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道可道:经典诠释与经文辩读
第一节 诠释的螺旋:经、经典与释经传统
第二节 他者的邀请:“经文辩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互异的对话:中西“经文辩读”的历史实践
第二章 《道德经》诠释传统与“辩读”的意义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道家诠释传统
第二节 理雅各:汉学家之“同情的理解”
第三节 林语堂:基督徒的“信仰之旅”
第四节 理雅各与林语堂:英译《道德经》的辩读性质
第三章 道与真理
第一节 命题设定:宇宙本原的体认及真理的追寻
第二节 经文辩读:“道”的内涵与特性
第三节 道与真理:“道·真理·上帝”的现代性辩读
第四章 名与意义
第一节 天何言哉与以言创世
第二节 道常无名与始制有名
第三节 “译名问题”与中国智慧
第五章 燕(无)与存在
第一节 无有:名词性之“无”
第二节 无为:动词性之“无”
第三节 虚静:同源变体之“无”
第六章 生与自然
第一节 生与万物
第二节 生与自然
第七章 德与圣人
第一节 德与道合,上德不德
第二节 圣人抱一,为而不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