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正序
页数:505 页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14017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学的本质正是语言的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审美创造这几个本质属性多层次综合的统一。
本书坚持开放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广泛吸收近年来国内外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坚持独创性和规范性相结合,既体现出独特的学术见解和建树,其主要内容包括(体系、观点、材料)又要是经过实践检验、学术界多数人认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坚持深度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既要广泛、深刻地阐述文学基本原理,同时又要面向学生实际,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本书在理论体系上作了一些改革,对于某些问题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唐正序,曾任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资深导师;冯宪光,1945年12月出生 ,1997年批准为文艺学博士生导师,现指导20世纪中国文论、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博士生,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承“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新时期文论比较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学价值的追求》、《西马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等论著。
相关资料
书摘 第二,文学反映的具体对象与哲学、科学不同。尽管一切意识形态都以客观世界为反映对象,但各自的具体对象却有差别,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对象,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对象,不同的学科还有各自的具体对象。文学有自己的特殊对象。高尔基说:“文学家的材料就是和文学家本人一样的人”③。文学总是以描写人的社会生活,展现人的思想情感为基本任务。既使写自然现象,也是人化了的自然。所以文学反映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文学描写的人,是具体的、个别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人。它描写人的社会生活决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综合地描绘作为有机整体的生活画面。因此,文学必须创造出各种生动可感的形象,才能展现出它所反映的对象的特征。有些自然科学、各种社会科学也要研究人,但那是作为一般的、普遍的人来研究的,它们不需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自然科学中研究人,还把人作为物质的、动物的人来研究,与文学更有显著的区别。文学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人来描绘的,它创造人物形象,侧重点在揭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社会本质。文学也要触及人的自然属性,但总要赋予它以社会的色调。 第三,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哲学、科学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总体特征不同。文学家进行创作时,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因而创造出艺术形象。哲学家、科学家进行研究时,则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 总之,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由于文学具备这一特殊形式,所以人们很容易从直感上把文学作品与哲学、科学著作区别开来。就这一意义而言,可以说,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志。 (二)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既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文学形象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应从研究文学形象的特征人手。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简称,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这里所谓的“基本特征”,是各种文学形象共同的一般的特点。文学形象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体可感性 艺术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中的形象非常直观,能让欣赏者直接由感官来把握它,确认它的存在。文学形象虽不是直观的,虽不能直接凭感官来把握,但读者只要读懂了语言,经过一定的想象、联想,它就会活灵活现地、栩
本书特色
文学是与人类形影不离的精神食粮,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在什么地方,文学总是陪伴着人们走过人生的旅途。一切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可以叫文艺学。《文艺学基础理论》一书,系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概论的教材,将系统地从文学理论、文艺批评、文学史三大方面介绍精析文艺学,内涵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价值。
目录
节选
文学的本质正是语言的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审美创造这几个本质属性多层次综合的统一。《文艺学基础理论(修订本)》坚持开放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广泛吸收近年来国内外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坚持独创性和规范性相结合,既体现出独特的学术见解和建树,其主要内容包括(体系、观点、材料)又要是经过实践检验、学术界多数人认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坚持深度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既要广泛、深刻地阐述文学基本原理,同时又要面向学生实际,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文艺学基础理论(修订本)》在理论体系上作了一些改革,对于某些问题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