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阅著
页数:438 页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3011420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周阅,1967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日本川端文学研究会海外特别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文学与文化关系、日本中国学。主要专著有:《川端康成是怎样读书写作的》(原题《川端康成的人生历程与创作历程》)、《人与自然的交融——<雪国>》、《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等。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汉学研究》、《国外文学》、《中国图书评论》以及日本「川端文学视界」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相关资料
由于红色具有复杂、多重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使之能够满足各种心理表达的需要,因此成为川端文学中引人注目的色彩,极为活跃地发挥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功能。
四、红与白的对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川端文学清晰地显示出了对红、自两种颜色的格外关注。这种红与白的鲜明对比,是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的色彩意识之中的。如果追溯日本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红与白,作为一组对立却又共存的色彩,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相传平安王朝的平氏与源氏征战时,平氏就挂白旗,而源氏则挂红旗。时至今日,日本除夕之夜最为盛大的庆祝活动“红白歌会”,就是以红白二队进行演艺比赛的形式年复一年地举行着。此外,神社的工作人员在祝祭仪式中也都以红和白配色着装。日本的国旗就是在纯白的底色中央配以鲜明的红色,象征着太阳神–天照大神以及她所创造的日本的国土风物。这种传统色彩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川端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如前所述,《雪国》中的两位女性–驹子和叶子被分别纳入了红与白两个迥然相异的色彩板块之中。作品的主题在这一色彩组合中得到了艺术性的深化,象征着生命的红色使驹子实化为肉体的存在,而至纯无彩的白色则使叶子升华为精神的存在。这样,川端通过不同的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共同生活在雪国的两个女性形象,细腻而感性地展现了她们的性格特征。红色的驹子与白色的叶子在互相映衬和对比中达到一种别致的平衡,成为《雪国》中一实一虚、一明一暗、一热一冷的两条重要筋络。
红与白的对比并不仅仅存在于两个主人公之间,有时也共存于同一人物形象之中。如驹子就并非一成不变地浸染于红色,川端偶尔也为通体透红的驹子点染些许白色。同样是身着和服,从敞开的后领显露出来的脊背有时是“红殷殷的”,有时却“从脊背到肩头仿佛张开了一把白色的扇子”(p.93)。这零星的白色揭示了驹子虽身为艺妓却向往纯洁的内心世界。
本书特色
比较文学和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 乐黛云著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严绍囗海外讲演录 严绍囗著
他者的镜像:中国与法兰西——孟华海外讲演录 孟华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 张哲俊著
隐喻的生命 张沛著
晚清一个外交官的中西文化历程 李华川著
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 彭兆荣著
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 刘耘华著
哈姆雷特的问题 张沛著_
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 周阅著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日本的川端文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的川端文学研究
第三节 本书关注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佛学的感悟
第一节 禅宗的“以心传心”与川端文学的艺术美
一、禅宗在日本的兴起
二、“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与朦胧、纤细之美
三、“以心传心”与川端文学的神秘性、抒情性、幻想性
第二节 “色空”观念与川端康成的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的融合
二、“观其形貌、取其神韵”
三、“空净”观与自然对心灵的净化
第三节 “无常”和“万物一如”与文学的抚慰疗救功能
一、人生的死亡与无常
二、“万物一如”对生死无常的解决
三、文学的抚慰疗救功能
四、《睡美人》的救济主题
五、《抒情歌》的救赎意义
第四节 轮回转生与艺术的永恒
一、对苦海无边和因果报应的排斥
二、灵魂的永生与艺术的永恒
三、“童心”与纯粹的艺术精神
第二章 丹青的晕染
第一节 文学与美术的互动
一、文学创作与美术欣赏
二、文思与画意
三、川端文学中的美术作品
第二节 川端文学中的色彩表现
一、独特而丰富的色彩表现
二、白色
三、红色
四、红与白的对比
第三节 川端文字与中国美术
一、美术收藏与文字创作
二、川端文学与宋元美术
三、川端康成与牧溪
第三章 纹枰的启示
第一节 《名人》与吴清源
一、川端康成与围棋
二、《名人》的诞生
三、吴清源与《名人》的创作
第二节 吴清源与“中和”思想
一、川端康成与吴清源
二、棋道、艺道与“中和”
第三节 “中和”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一、“中和”与阴阳思想
二、“中和”与儒家哲学
三、“中和”与道家思想
第四节 川端康成与“中和”思想
一、从胜负之争到“中和”之道
二、“中和”思想与川端康成的艺术观
三、“中和”思想与川端康成的文化观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浸润
第一节 川端康成与道家思想
一、川端康成与道家思想的因缘
二、川端康成的政治态度与道家思想
三、川端文学中的奔月构思与道家的飞升思想
第二节 川端文学与《庄子》
一、川端康成的艺术理念与《庄子》
二、《禽兽》的隐喻性与《庄子》
三、川端文学中的蝴蝶意象
第三节 川端文学与儒家思想
一、川端康成与儒家思想的因缘
二、川端康成的男权意识与《周易》
三、川端康成的父系家族意识与儒家伦理观念
四、川端康成与儒家“天命观
第五章 中国文学的滋养
第一节 川端康成与中国文学的因缘
一、日本文学的媒介作用
二、川端康成对中国文学的直接涉猎
三、川端康成与唐人小说
第二节 “蚕女”在川端文学中的变异
一、《马美人》与中国蚕马故事
二、《雪国》与《蚕女》
第三节 “合二为一、一分为二”模式与唐人小说
一、川端康成翻译的唐人小说《神女传》
二、川端文学中“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的情节模式
三、“合二为一、一分为二”模式背后的母亲影像
四、“合二为一、一分为二”模式与唐人小说
第四节 《竹叶舟》的“人生如梦”思想
一、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
二、中国的“竹叶舟”故事
三、川端《竹叶舟》与中国“竹叶舟”的渊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各章日本出版物主要引文原文
附录二 新潮社35卷本(补卷2)《川端康成全集》目录
附录三 中国大陆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四 中国大陆川端康成作品主要译本目录
附录五 日本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六 川端康成年表
后记
节选
本著作对于川端康成文学在哲学层面和思想史层面上这一综合性的又是极为深刻地具有理论逻辑的阐释,是国内研究界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研究界所未曾有过的。它以相当深刻的艺术洞察力、相当丰厚的中华文化修养,和对于“川端文学”极为细腻和到位的感知能力,第一次深刻地阐明了作为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学中包含着如此丰厚的中华文化因素。
作为对一个特定定国家的特定作家的联合行动是行的发生研究,《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则是以一个重大的文学创作作为“个案解析”,显示了比较文学的发生学观念包括“多元文化语境”、“变异体文学概念”等等透入国别文学领域进行“文学文本”研究的可能性,《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已经得到相关领域内我国和日本的一些学者的积极肯定和褒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