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页数:122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716720811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年鉴2019》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主要内容包括:本刊专辑、现状考察、创作综述、作品选载(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文学访谈、研究综述、论文摘要、论著评介、学术会议、文坛纪事、编后记等。该书多角度、多方面的反映了该年度中国文学的全貌,既有很好的作品选载,又有各领域的研究综述,读者范围既涵盖普通读者,又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可以一本多用。其中,《回顾2018:文学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一文邀请了白烨、贺绍俊、吴思敬、李炳银等人对2018年的文学创作做了全面的回顾,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理论批评、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和外国文学,可谓十分全面。
目录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放歌新时代青春好扬帆
中华人文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现状考察
中国文学研究40年思潮
回顾2018:文学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文学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小说:感受文学的神圣精神
诗歌: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报告文学:创作持续向好
散文:静水流深
理论批评:现场感更强
少数民族文学:多彩而丰收
儿童文学:步履沉稳
网络文学:20岁青年的神情
外国文学:翻译减量研究上升
40年,文艺政策引领文艺繁荣
文艺的“新时期与新时代
传统文化的反思、改造与自新
——从新文化运动两项文化遗产的百年实践看
文学批评:八个问题与一种方案
东西方比较文学的未来
走向户外,创造新的诗歌文明
现象与问题
——四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宏阔背景下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
创作综述
文学的市场与市场的文学
——2018年长篇小说综述
俗世不俗,日常不常
——2018年短篇小说创作巡礼
好散文的境界
——以2018年《人民文学》为中心
2018年中国新诗之一瞥
2018年报告文学:活跃度与显示度
2018年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综述
作品选载
·长篇小说(缩写)
人世间
修改过程
龙脉
·中篇小说
候鸟的勇敢
低处的父亲
唐叔的电影
……
文学访谈
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
论著评介
学术会议
文坛纪事
节选
《中国文学年鉴2019》: 中国的文坛很有意思,每隔两三年,就要集中精力讨论一下现实主义文学,好像现实主义是一把易锈的利剑,若不时常擦拭,便会失去其应有的锋芒,甚至会严重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内在品质。我原本不太在意这类讨论,但经常被一些朋友热情邀请参与这类话题的作文,慢慢地,我也积累了一些思考。遗憾的是,我的一些思考,经常不合友人之意,好像我在故意对现实主义搅浑水。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读到的作品,差不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书写现实的,要么关注历史记忆中的现实,要么呈现当下生活里的现实,只不过,表现宏大现实生活的作品少一些,探视微观生活乃至人性面貌的作品多一些。根据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好像还不能武断地认为,那些大量书写日常生活琐事、揭示人性微妙博弈的作品,就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有必要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来反复讨论现实主义文学?按我的理解,某些重要的东西缺失了,或者存在着某种别有意味的错位或危机,才有必要集中讨论一下。现实主义文学好像还没有出现这类情形。所以,我有时候也怀疑,这种讨论是不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伪命题?不过,在这类讨论中,我也不时地看到一些颇有意思的思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些学者已敏锐地意识到当代文学创作的内在症点,不是作品有没有关注现实,而是作家如何处理现实。 作家如何处理现实?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个现实主义的问题,带有方法论的意味,但它的骨子里,却涉及作家如何理解现实、表达现实的审美思维和艺术智性,也涉及到作家洞察现实背后诸多本质的思考能力。我们都说《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但它在细节处理上还是动用了一些魔幻的手法,而且这并不影响它的现实主义特质。文学毕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具有明确的主观性、幻想性,它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必然地带有创作主体的内心意绪、个体想象和审美思考。所以,朱光潜先生曾由衷地说道:“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从某些意义上说,朱光潜先生所强调的“返照”与“超脱”,其实是一切文学应有的两种基本属性。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之处,无非就是“超脱”的方式更依赖于经验或常识罢了。 唯因如此,当我们讨论现实主义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讨论作家笔下的现实是否再现了我们的生活和经验,而是要关注它如何有效超越了现实,并对现实进行了更为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思考,就像李健吾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接近一切凡俗,凡俗却不是我们最后的目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书写现实生活的时候,必须要有能力使“凡俗不俗,庸常不庸”。这一点,在小说创作中尤为重要,因为小说毕竟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它在直面现实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想象,对人类生活或人性特质进行独到的审美发现。 如果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审视短篇小说的创作,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当代作家的最大问题,不是远离了现实生活,不是自觉地规避了现实主义,而是恰恰相反,太多的作家过度拥抱了现实,甚至是被现实劫持了作家应有的“超脱”能力,失去了诗意的幻想。在2018年的短篇小说中,这类作品就非常普遍。它们或迷恋于庸常经验的复述,或倾心于凡俗欲望的书写,或在无常的历史记忆中打捞往事,或在廉价的苦难中兜售道德关怀……很多故事都很“现实”,有伤痛,有无奈,有感伤,有锐利,但是读完之后,却看不到作家穿透性的想象和思考,看不到他们“超脱”现实的内在气质与应有的艺术智性。 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它们虽不见得完美,但多少还是呈现了人们超脱世俗的欲念和情怀。在2018年的短篇中,班宇的《逍遥游》就是从底层的俗世生活人手,从容地展现了一群社会边缘者和零余者的内心之光。它们是如此的微弱,却又如此的温暖。小说以一位尿毒症患者的生存际遇为主线,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揭示了这微茫的尘世里繁杂的人性与人情。无论是父亲还是朋友,他们都在无望中执着地寻找慰藉,在伤痛中艰辛地寻求快乐,在凉薄中体会爱与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