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明清时期洱海周边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协调关系研究

封面

作者:吴晓亮董雁伟丁琼编

页数:297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0102129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历史时期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的互动关系,以明清云南社会经济开发较为典型的大理洱海区域为考察空间。在分析洱海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发展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作具体考察,探讨在生态环境变迁的背景下,地方官府与民间社会的应对措施、地方社会秩序的重构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通过客观评价明清洱海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从古代生态环境失衡,官府和民间应对环境问题的史实中总结经验及教训,沟通历史与现实,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所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区域经济史、城市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大理史话》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宋代经济史研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汇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学术成果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三等奖。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历史时期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的互动关系,以明清云南社会经济开发较为典型的大理洱海区域为考察空间。在分析洱海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发展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作具体考察,探讨在生态环境变迁的背景下,地方官府与民间社会的应对措施、地方社会秩序的重构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通过客观评价明清洱海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从古代生态环境失衡,官府和民间应对环境问题的史实中总结经验及教训,沟通历史与现实,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洱海区域自然环境概述
第一节 云南及洱海区域的地理分界线
一、北纬26°地理分界线
二、北纬26°-28°地理过渡带
三、北纬地理分界线与洱海区域
四、罗坪山——点苍山的地理分界与洱海区域
第二节 洱海区域的自然环境
一、洱海区域的中心区
二、洱海以北地区
三、洱海以东地区
四、洱海以南地区
五、洱海区域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 明清时期洱海区域的行政设置
第一节 明代洱海区域的行政设置
一、明代洱海区域行政及军事建制
二、明代洱海区域行政建制的变动
第二节 清代洱海区域的行政设置
一、清代云南行政及军事建制的基本情况
二、清代洱海区域行政及军事建制变化
第三章 明清洱海区域的人口分布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洱海区域人口研究的学术前沿
第二节 明代洱海区域的人口
一、云南布政使司的人口
二、洱海区域的人口
第三节 清代洱海区域的人口
一、再谈学界对清代云南人口的认识
二、道光《云南通志》与清代云南人口统计及特点
三、洱海区域人口增长率及其比重
四、洱海区域的人口分布密度
第四章 明清洱海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变迁
第一节 明清洱海区域耕地的发展变化
一、洱海区域耕地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二、洱海区域各地区耕地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明清洱海区域湖田的开发与利用
一、明代湖田的开发与利用
二、清代湖田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 明清洱海区域山地的开发与利用
一、山地的开垦与利用
二、林地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 明清洱海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可利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二、山林资源的破坏
三、水资源的枯竭
四、自然灾害的频发
第五章 明清洱海区域水资源的利用与变迁
第一节 洱海区域水资源及其自然利用
一、洱海区域中心区及以西地区
二、洱海以北地区
三、洱海以南地区
四、洱海以东地区
第二节 洱海区域水资源的人为改造及利用
一、洱海西岸及以西地区
二、洱海以北地区
三、洱海以南地区
四、洱海以东地区
第六章 地方政府与明清洱海区域环境治理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与水患防治
一、水资源分配与管理
二、水利设施修护与水患治理
第二节 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治理
一、劝谕民间植树与组织植树造林
二、保护公山资源与实施封山育林
三、保护动物资源与封禁山矿
第七章 民间社会与明清洱海区域生态环境
第一节 水权的形成及其物权化
一、水权的形成及形态演进
二、水权的物权化
第二节 民间水利建设与水利管理
一、民间水利工程兴修
二、水道疏浚与水患治理
三、水利管理与民间社会
第三节 山林保护与民间社会
一、民间对山林保护的认识
二、民间山林保护的措施
三、民间力量与山林治理
四、山林保护的规约化和法律化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明清时期洱海周边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协调关系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3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