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臣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58263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关键的亮点是将对医药产业的深度认知与前瞻性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将高屋建筑的战略思考与接地气的经营操作相统一。在推动医药人跨越“知”与“行”鸿沟进程中迈出决定性一步。
作者简介
杜臣 私董会领教,医药战略管理专家,资深职业经理人,职业教练。恢复高考首届本科生,北大MBA。先后出任施贵宝制药董事、北京四环制药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昆药集团副总裁、国药工业董事总经理、中国医药医药工业事业部首任总经理。在中国医药产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四十年中,作者有十五年药企董事长总裁经历,二十五年副总裁经历。在作为决策者经营药企的同时著述不缀,有百余篇涉及药企发展和变革文章公开发表,对提升产业深度认知,改善掌最人领导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书特色
推荐语
医药产业正在到来的这个“寒冬”是国际经济秩序重构、长久以来原创不足、中美贸易技术争端和医药新政四重趋势互相叠加的结果。药企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并在这一轮“越冬”期间构筑未来发展基础。本书提供了一个战略、运营和领导力思考框架,阅读本书并践行这些理念将能加深企业家和经理人的思考深度。
——通用三洋制药原总经理,医药行业知名企业家张鹏飞 有价值的战略会将环境的不确定变为内部的确定性,将环境的快速变化变为内部措施的稳定性。本书在传统药企战略的基础上让战略对环境的变化有更及时的反应,让药企以定力化解不确定性,以敏捷提升适应能力。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知名企业家张本智 有效的执行执行是战略产生价值的关键,而有效的领导力是有效执行的金钥匙。本书第一次将战略与运营和领导力实现有机结合,让冷冰冰的制度、流程带上温情,让企业中人的作用有效化解变化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原昆药集团总裁,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知名企业家段继东 作者不仅是有深度思考能力的老师,更是具有三十几年药企一线决策和经营实践的企业经营者,许多大道理通过作者的实践变得有血有肉,贴近现实。
——原国药工业董事长,化学制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明禹
目录
目录
导读 1
序言:医药产业特质与关键竞争要素 2
目录 7
第一章 产业生态篇 7
第一节 药企深陷“五大困局” 8
第二节 医药产业“四大生态”重构 11
第三节 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17
第四节 转型期药企发展的三大主流趋势 22
第五节 中国制药产业在分化中成熟、发展 25
第六节 “两只蝴蝶”加速医药产业洗牌进程 28
第七节 六问“4 7” 30
第八节 中国需要怎样的医药发展生态? 33
第二章 战略篇 38
第一节 快速变化环境中的药企生存策略 38
第二节 医药产业VUCA时代的战略选择 42
第三节 战略之痛 47
第四节 药企重生之道 50
第五节 仿制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55
第六节 创新型药企的战略选择 63
第七节 药企战略整体解决方案 71
第八节 药企战略之执行力与领导力 76
第九节 华为学得来吗? 87
第十节 美国与华为攻防博弈:一流企业如何炼成(上) 90
第十一节 美国与华为攻防博弈:一流企业如何炼成(下) 96
第十二节 华为联想模式与中国药企发展路径 101
第十三节 借力外脑成就战略 111
第十四节 药企战略十二问 115
第三章 运营与并购篇 119
第一节 运营管理为企业建立整体竞争优势 119
第二节 销售这匹马为何拉不动企业这架车? 124
第三节 医药企业做大与做强的辩证法 129
第四节 资源整合的加减乘除辩证法 132
第五节 产业整合与重组的管理命题 133
第六节 新一轮并购浪潮的盛宴与陷阱 136
第七节 药企风险管控战略 139
第八节 制药企业集团管控的若干思考 143
第九节 科学管控:破解安全事故魔咒 147
第四章 决策篇 150
第一节 决策对药企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150
第二节 40年典型决策:盘点药企成败规律 154
第三节 “一把手”与决策 159
第四节 药企如何提高决策有效性? 165
第五节 知行合一,如何让决策有效实施? 171
第五章 人才篇 177
第一节 药企人才的现状与趋势 177
第二节 药企人力资源的未来出路和对策 181
第三节 药企人力资源思考:以人为本 186
第四节 新时代企业用人的深层探讨 189
第五节 药企人才留与用的辩证法 192
第六节 关键人才是药企发展的要素 194
第七节 做一个有价值的职业人士 197
第八节 如何创造自己的职业价值 200
第六章 领导力篇 208
第一节 职业经理人的前世今生 208
第二节 医药职业经理人修炼 213
第三节 医药职业经理人“微三观” 217
第四节 新时代医药职业经理人的三个维度 220
第五节 药企掌门人如何与职业经理人相处? 224
后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30
致谢 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