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顾佳峰
页数:219页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96066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时空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成体系的知识系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开展时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土壤。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学习者掌握时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本书重点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来阐述时空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作者简介
顾佳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科研发展部主任、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士、硕士和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博士后,第十七届北京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产业监管调查项目”中国地区首席科学家。已出版五部学术专著:《教育机构战略性服务研究》《中国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研究——空间计量分析》《调查机构管理:理论与实践》《调查机构公共关系经营与管理》和《减少不平等与可持续发展》,还出版管理畅销书《达观天下:跟尹衍梁学管理》、大数据畅销书《全数据时代的炼金师》以及《大数据时代的调查师》和一部创业畅销书《跟毛泽东学创业》,在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等国际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数篇论文,并被聘为其评审人;在《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中文论文80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人文基地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项目等二十多项。2006年以来,负责中国大规模社会跟踪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的执行等工作。
本书特色
本书适合广大社会科学的学习者阅读,既有历史知识性,又有实操性,帮助想要学习时空分析方法的读者打开时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大门。
没有枯燥的理论科普、生动可操作的案例实践、扎实的分析和流畅易读的写作。
目录
序 言 ……………………………………………………………………………1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节 社会科学的时空转向 ……………………………………………2
一、经济学 ……………………………………………………………3
二、社会学 ……………………………………………………………4
三、政治学 ……………………………………………………………5
四、教育学 ……………………………………………………………6
五、其他学科 …………………………………………………………8
第二节 时空社会科学的兴起 ……………………………………………9
一、时空思潮 …………………………………………………………9
二、空间整合社会科学 …………………………………………… 11
三、时空社会科学 ………………………………………………… 12
第三节 时空社会科学的内容 ………………………………………… 13
一、时空叙事 ……………………………………………………… 14
二、社会时空 ……………………………………………………… 15
三、时空分析 ……………………………………………………… 17
四、特征和优势 …………………………………………………… 18
小 结 ………………………………………………………………… 19
第二章 社会时空概念的发展与演化 ……………………………………… 21
第一节 古典萌芽时期 ………………………………………………… 22
一、苏格拉底时空思想 …………………………………………… 23
二、柏拉图时空思想 ……………………………………………… 24
三、亚里士多德时空思想 ………………………………………… 27
第二节 近现代发展时期 ……………………………………………… 28
一、笛卡尔空间 …………………………………………………… 29
二、牛顿时期的空间思想 ………………………………………… 31
三、时空哲学的发展 ……………………………………………… 34
第三节 时空转向的社会思潮 ………………………………………… 39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 40
二、福柯的异质空间 ……………………………………………… 43
三、吉登斯的时空模型 …………………………………………… 46
小 结 ………………………………………………………………… 48
第三章 社会科学与时空实证方法 ………………………………………… 49
第一节 实证主义 ……………………………………………………… 50
一、孔德的空间实证精神 ………………………………………… 51
二、涂尔干的空间实证研究 ……………………………………… 53
三、新韦伯主义的影响 …………………………………………… 57
第二节 社会与空间实证研究 ………………………………………… 60
一、萌芽阶段 ……………………………………………………… 60
二、发展阶段 ……………………………………………………… 64
三、成熟阶段 ……………………………………………………… 66
第三节 中国时空思想 ………………………………………………… 68
一、古代的研究 …………………………………………………… 68
二、身体与空间 …………………………………………………… 70
三、继承与发展 …………………………………………………… 73
小 结 ………………………………………………………………… 76
第四章 社会时空系统及其数据 …………………………………………… 77
第一节 社会时空系统概述 …………………………………………… 78
一、基本特征 ……………………………………………………… 79
二、社会时空网络 ………………………………………………… 81
三、社会时空身份 ………………………………………………… 83
第二节 社会时空数据的基本类型 …………………………………… 85
一、栅格数据 ……………………………………………………… 85
二、矢量数据 ……………………………………………………… 88
三、拓扑数据 ……………………………………………………… 89
第三节 社会时空数据的采集 ………………………………………… 91
一、调查数据 ……………………………………………………… 91
二、遥感数据 ……………………………………………………… 94
三、数据误差的来源 ……………………………………………… 96
小 结 ………………………………………………………………… 98
第五章 空间横截面数据分析 ……………………………………………… 99
第一节 空间滞后模型 …………………………………………………100
一、基本模型 ………………………………………………………101
二、经济研究中的例子 ……………………………………………102
三、Stata 中的具体步骤 ……………………………………………106
第二节 空间误差模型 …………………………………………………108
一、基本模型 ………………………………………………………109
二、实例展示 ………………………………………………………110
三、Stata 中的相关语句 ……………………………………………112
第三节 空间杜宾模型 …………………………………………………113
一、基本模型 ………………………………………………………113
二、实例展示 ………………………………………………………114
三、Stata 中的相关语句 ……………………………………………119
第四节 空间混合模型 …………………………………………………119
一、基本模型 ………………………………………………………120
二、实例展示 ………………………………………………………120
三、Stata 中的相关语句 ……………………………………………126
第五节 空间工具变量模型 ……………………………………………127
一、内生性问题 ……………………………………………………127
时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
二、工具变量 ………………………………………………………128
三、实例展示 ………………………………………………………129
四、Stata 中的相关语句 ……………………………………………132
小 结 …………………………………………………………………133
第六章 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135
第一节 背景 ……………………………………………………………136
一、基本模型 ………………………………………………………137
二、随机效应 ………………………………………………………138
三、固定效应 ………………………………………………………139
第二节 随机效应回归 …………………………………………………140
一、空间滞后效应 …………………………………………………140
二、空间误差效应 …………………………………………………146
三、空间混合效应 …………………………………………………149
第三节 固定效应回归 …………………………………………………152
一、空间滞后效应 …………………………………………………153
二、空间误差效应 …………………………………………………155
三、空间混合效应 …………………………………………………157
小 结 …………………………………………………………………158
第七章 研究的实例 …………………………………………………………161
第一节 城市创新力研究 ………………………………………………162
一、研究背景 ………………………………………………………163
二、相关理论 ………………………………………………………164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165
四、横截面回归模型及其比较 ……………………………………166
五、空间面板模型 …………………………………………………169
六、讨论与结论 ……………………………………………………171
第二节 社区健康研究 …………………………………………………172
一、研究背景 ………………………………………………………172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173
三、时空效应研究 …………………………………………………175
四、讨论与结论 ……………………………………………………178
第三节 省际竞争研究 …………………………………………………179
一、研究背景 ………………………………………………………179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180
三、时空分析 ………………………………………………………183
四、讨论与结论 ……………………………………………………186
小 结 …………………………………………………………………187
第八章 发展趋势与挑战 ……………………………………………………189
第一节 交互作用 ………………………………………………………190
一、空间与社会 ……………………………………………………191
二、时间与社会 ……………………………………………………193
三、时空与社会 ……………………………………………………194
第二节 时空网络 ………………………………………………………196
一、流量分析 ………………………………………………………196
二、虚拟距离 ………………………………………………………198
三、网络空间权重 …………………………………………………199
第三节 时空诊断 ………………………………………………………201
一、区位的作用 ……………………………………………………201
二、全局诊断 ………………………………………………………203
三、局部诊断 ………………………………………………………204
小 结 …………………………………………………………………205
参考文献 ………………………………………………………………………206
后 记 …………………………………………………………………………218
节选
柏拉图时空思想哲学源自社会生活。古希腊人关于时间、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观察以及对于其内在关系的思考,不仅成为当时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命题,也影响着当时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个经典的“洞穴之喻”(Plato 1992)。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寓言,更是体现了空间切换对于事物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影响(Rankin 2010)。在这个寓言最开始的空间场景是在狭小的地穴里面,因为空间狭小,所以,里面的人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看到的是洞壁上的影子。在这个场景中,空间的束缚和限制直接决定了里面的人所能看到的事物以及观察事物的视角。这里场景里面,对于空间有个很严格的假设:洞穴内的空间要足够小以至于里面的人连转头的空间都没有。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也就无法接下去继续展开“洞穴之喻”的叙事。假如把这个假设略微放松一点,假设修改为:洞穴内的空间很小使得里面的人只能转头而不能转身。对于洞穴空间的界定,这个新假设显然比原来的假设要松一点,但是,这样一来,“洞穴之喻”就难以为继,因为洞穴里面的人可以转首看洞穴内左边和右边的事物,而不仅仅只能看到前方墙壁上的事物。从空间的视角来分析,这个场景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显现出来了。在柏拉图看来,时间和空间是影响和制约人们自由的重要因素,最终会影响人们的世界观。这里,已经可以看到时空约束思想的雏形。在第二个场景中,柏拉图继续在空间上做文章。与第一个静态空间场景相比这次用了动态空间场景,即强调了时间的影响。他强调了在洞穴里面的人的后上方有一堆火,还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而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洞穴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柏拉图显然对于空间方位了然于心,所以,可以很好地驾驭空间方位来阐述哲学思想。为了写好这个场景,柏拉图很可能提前做足了功夫,很可能自己亲自到一个狭小的洞穴,去体会其中的感觉和视角。在这个时空叙事的场景中,柏拉图大胆且很有把握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空间叙事方式,一步一步推演出最后的哲学结论。第一个场景假设就是人在狭小空间中只能朝前看,而在这第二个场景中,一开始就提出了另一个前提就是火在人的后方,人在洞穴中间的小道上,而囚徒面前是洞壁。所以,这样的空间结构和位置布局,最终导致了一种情况的出现,就是洞穴中的人可以通过移动的方式来改换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但是,也只能通过面前的墙壁来感受到身后的火光,而墙壁上只有影子。此时的柏拉图,俨然是空间切换的高手,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场景来让观众顺着预先设定的逻辑去感受和领悟剧情里面的高潮。当剧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柏拉图就会修改空间假设,给予剧中人物更多的空间自由度,于是,剧情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在洞穴中的人们,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柏拉图用“碰巧获释”这个词来告诉观众,从现在开始,空间假设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第一个场景中,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空间假设,就是洞穴非常狭小以至于里面的人连转头的空间都没有。这个假设在第二个场景中继续,但是,到了这第三个场景,这个假设就被抛弃了。柏拉图用“碰巧获释”,很巧妙地把第一个空间假设给突破了,并且非常自然地给予了另一个空间条件,即洞穴内肯定存在有比较开阔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至少可以允许人们自由转头。洞穴中的这两种空间,显然是为不同的人所准备的。不能转头的狭小空间是为囚徒所准备的,而可以转头的较为开阔的空间是获释者可以中转的空间。所以,在这个场景中,获释者和囚徒之间最大的根本差异就是所处的空间条件的不同。因为获释者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自由度,所以可以转头看周围的事物,所以就会产生困惑甚至痛苦,才会形成影子比原物更真实的错觉。在这个场景中,柏拉图再次提醒世人,人的判断会直接或间接受到空间的影响。当然,精彩还在继续,柏拉图要进一步放松对于空间约束的假设,阐述在更自由空间中人们的表现和反应。所以,柏拉图继续着他的时空叙事。当这位获释者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炫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原来的信仰和生活。获释者从洞穴走出来的过程,就是从狭小空间走向广阔空间的过程。在这个空间转换过程中,由于这个人突然获得了充分的空间自由度,能够自由自在地看清楚周遭的人、事、物的变迁,反而会让这个人觉得不适应。柏拉图在这个场景中,实际上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所谓的“空间适应性综合症”。当一个人从已经习惯的空间突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空间,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不适应反应。例如,在航天的过程中,航天员从长期适应的重力环境突然进入到失重环境,人体内的生理系统和心理就会产生一系列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有如,习惯被聚光灯聚焦的演员明星,往往在个人生活上感到明显的不适应,结果,出现所谓“人生如戏”的生活悲剧。这些例子,其实与柏拉图在这个场景中所描述的情形相似,说明的都是一个问题,即空间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思考与行为。在这则寓言的最后,柏拉图设想了一个新的空间场景。柏拉图假设,如果这位被释放者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这是一个假想出来的结局,因为柏拉图说得很清楚,用的是“如果”,这是假设复句。这说明最终这个被释放者实际上是并没有回到洞穴中去,柏拉图并没有解释其中的理由。其实,原因不言而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在追求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但是,柏拉图所要强调的不是人们的普遍偏好,而他关注的是另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所谓的“空间依赖性”。假设这位被释放者再次回到洞穴内,并试图去说服里面的囚徒跟他一起从洞穴中走出来,这时,问题就出现了,而这个问题就是柏拉图所想要解释的问题。当洞穴里面的囚徒都早已习惯里面狭小的连头都不能转动的空间时,就会认为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存在的空间,因此,就已经毫无怀疑地适应了这个空间。当有人说还有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时,因为囚徒们对于原来的地方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空间适应性,就根本不会再去相信还有更好的空间的存在,因此,也就不会想着去改变现状,而是会机械地甚至是顽固地继续留在原来的空间而拒绝变化。其实,这里面就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因为太适应原来空间而产生了强大的惰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因为有这种惰性,所以人们经常会不愿意主动去寻求改变。在物理的世界中,这种惰性体现在摩擦力上。任何想要改变事物现有空间格局的动作,都会有一种不愿被改变的力量进行对抗,这种力量就是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摩擦力。社会时空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在柏拉图的这个寓言中,时间和空间是关键因素。从这个剧情的开始到最后,顺着时间的推展,随着空间的变化和切换,主人公的视角也在发生着变化,看到的事物也开始有了不同,所思所想也随着不同。如果把里面的洞穴转化为社会空间,那么,就很自然会引导出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社会空间理论。所以,20 世纪的列斐伏尔关于社会空间的思想,其实与柏拉图的思想有着内在的关联。在“洞穴之喻”中,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动态交互作用的关系,因为物理空间的变化与囚徒到被释放者的社会角色变化是对应的关系。因为社会角色的变化,所以,物理空间和位置也随着发生了变化,而物理空间的变化又产生了观察社会的新视角,导致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产生了新的判断。所以,在柏拉图的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含义。因此,“洞穴之喻”可以被视为时空社会科学的早期研究。在这则研究中,尽管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时空的概念,但是,其基本思想和要素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