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魏明海
页数:364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95879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受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的鼓励和资助,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较系统地对过去三十多年在会计和公司财务领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做一小结。我是1980年9月开始踏入会计这个行当,先在原江西财经学院(即现在的江西财经大学)财会系学习,后到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曾在美国杜兰(Tulane)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并在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做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当然,最主要的职业生涯还应是从1991年开始至今在中山大学从事的会计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及在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承担不同岗位的管理服务工作。因为多年来兼任管理服务工作的缘故,自然也就曾有过多个头衔,比如,系主任、院长、处长、董事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等,但在内心始终追求并未曾放弃过的还是教师身份、教授岗位。在专业领域中,未曾中断、能持之以恒的也就是在会计与公司财务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研究和教学。根据《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培养对象须撰写和出版学术自传(学术思想梳理)。客观地讲,我还到不了这个水平也不应该去出版学术自传。后面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做一小结:第一个方面是学习,主要小结自己学习写作与研究的过程和若干体会;第二个方面是总结自己研究会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本逻辑与方法。需要说明,过去30多年,自己在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会计理论基本结构与会计发展理论、会计信息与盈余管理、公司高管的会计责任、企业财务战略、会计的治理功能、关联股东及相关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等七个小领域上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这里我并不打算介绍这些研究的结论,而是想总结一下透过这些研究,自己是如何不断完善有关会计研究的基本逻辑思维和方法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学,重点介绍自己对如何为会计人才培养和成长多开天窗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尝试。与此同时,在这本书中,还包括了自己选编的8篇论文和1部著作,并对这些论著当时的写作考虑所写的回忆;整理了自己的学习与主要工作经历,科研项目与奖项,出版的著作和教材、发表的论文、提交的咨询研究报告;汇编了8位学生撰写的点滴记忆及感悟;整理的部分研究生名录等。
作者简介
魏明海,男,1964年3月生,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人,会计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 曾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富布赖特研究学者。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
本书特色
受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的鼓励和资助,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较系统地对过去三十多年在会计和公司财务领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做一小结。我是1980年9月开始踏入会计这个行当,先在原江西财经学院(即现在的江西财经大学)财会系学习,后到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曾在美国杜兰(Tulane)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并在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做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当然,最主要的职业生涯还应是从1991年开始至今在中山大学从事的会计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及在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承担不同岗位的管理服务工作。 因为多年来兼任管理服务工作的缘故,自然也就曾有过多个头衔,比如,系主任、院长、处长、董事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等,但在内心始终追求并未曾放弃过的还是教师身份、教授岗位。在专业领域中,未曾中断、能持之以恒的也就是在会计与公司财务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研究和教学。 根据《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培养对象须撰写和出版学术自传(学术思想梳理)。客观地讲,我还到不了这个水平也不应该去出版学术自传。后面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做一小结:最个方面是学习,主要小结自己学习写作与研究的过程和若干体会;第二个方面是总结自己研究会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本逻辑与方法。需要说明,过去30多年,自己在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会计理论基本结构与会计发展理论、会计信息与盈余管理、公司高管的会计责任、企业财务战略、会计的治理功能、关联股东及相关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等七个小领域上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这里我并不打算介绍这些研究的结论,而是想总结一下透过这些研究,自己是如何不断完善有关会计研究的基本逻辑思维和方法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学,重点介绍自己对如何为会计人才培养和成长多开天窗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与此同时,在这本书中,还包括了自己选编的8篇论文和1部著作,并对这些论著当时的写作考虑所写的回忆;整理了自己的学习与主要工作经历,科研项目与奖项,出版的著作和教材、发表的论文、提交的咨询研究报告;汇编了8位学生撰写的点滴记忆及感悟;整理的部分研究生名录等。受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的鼓励和资助,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较系统地对过去三十多年在会计和公司财务领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做一小结。我是1980年9月开始踏入会计这个行当,先在原江西财经学院(即现在的江西财经大学)财会系学习,后到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曾在美国杜兰(Tulane)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并在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做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当然,最主要的职业生涯还应是从1991年开始至今在中山大学从事的会计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及在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承担不同岗位的管理服务工作。 因为多年来兼任管理服务工作的缘故,自然也就曾有过多个头衔,比如,系主任、院长、处长、董事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等,但在内心始终追求并未曾放弃过的还是教师身份、教授岗位。在专业领域中,未曾中断、能持之以恒的也就是在会计与公司财务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研究和教学。 根据《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培养对象须撰写和出版学术自传(学术思想梳理)。客观地讲,我还到不了这个水平也不应该去出版学术自传。后面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做一小结:最个方面是学习,主要小结自己学习写作与研究的过程和若干体会;第二个方面是总结自己研究会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本逻辑与方法。需要说明,过去30多年,自己在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会计理论基本结构与会计发展理论、会计信息与盈余管理、公司高管的会计责任、企业财务战略、会计的治理功能、关联股东及相关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等七个小领域上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这里我并不打算介绍这些研究的结论,而是想总结一下透过这些研究,自己是如何不断完善有关会计研究的基本逻辑思维和方法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学,重点介绍自己对如何为会计人才培养和成长多开天窗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与此同时,在这本书中,还包括了自己选编的8篇论文和1部著作,并对这些论著当时的写作考虑所写的回忆;整理了自己的学习与主要工作经历,科研项目与奖项,出版的著作和教材、发表的论文、提交的咨询研究报告;汇编了8位学生撰写的点滴记忆及感悟;整理的部分研究生名录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学习写作与研究
一、在江西财经学院和厦门大学求学
二、初学做会计研究和写会计论文
三、后续的求学与进修研究
第二部分 不断完善会计研究的基本逻辑思维与方法
一、明确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二、什么才是科学研究
三、会计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第三部分 为会计人才培养和成长多开“天窗”
一、“天花板”与“天窗”
二、多开“天窗”的方式
三、会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第四部分 部分论著编选及其回忆
一、“论管理性劳动——概念及效益分析”及其回忆
一、“联系环境、更新观念,研究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问题”及其回忆
二、“论中国企业会计的十大矛盾”及其回忆
四、“论会计发展理论”及其回忆
五、“论会计透明度”及其回忆
六、《公司高管的会计责任——前世通公司CEO法庭审理分析》及其回忆
七、“代理人行使信息权力过程中的会计问题”及其回忆
八、“从股权结构到股东关系”及其回忆
九、“企业股权特征的综合分析框架——基于中国企业的现象与理论”及其回忆
……
第五部分 学习与主要工作经历
第六部分 科研项目与奖项
第七部分 著作教材、论文与咨询研究报告
第八部分 学生点滴记忆
第九部分 部分研究生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