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皓
页数:39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32544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从两个方面来讲授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现代目前各种制度的产生、演变和消失,从成败得失中得出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第二,与时俱进,反映有关近期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结合这两个方面,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围绕着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两大基本演变轨迹,即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从建立到消亡、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从产生到成为新中国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内容应包括:政治首脑和政治的有关制度,国家政体形态与政体机制,行政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公务员制度、监察制度和军事制度等各项制度,讲述它们是如何规定和推行的,结果又怎样,国家政权的层级机构和层级权力关系,,政治行为制度,包括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两方面。 总之,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争反映中国现代目前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进程,不仅要讲述某一项制度的真伪,而且要说明各项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选择关系;不仅要说明制度的表象,而且要说明其本质;不仅要让读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让读者明白“为什么”,从而把握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从中认识和了解当今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律,理解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必要性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者简介
张皓1964年10月出生,土家族,北师大历史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博士学位,致力于中国现代政治史的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从两个方面来讲授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教学重点:最,了解中国现代史上各种制度的产生、演变和消失,从成败得失中得出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第二,与时俱进,反映有关最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结合这两个方面,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围绕着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两大基本演变轨迹,即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从建立到消亡、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从产生到成为新中国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内容应包括:政治首脑和政治领袖的有关制度,国家政体形态与政体机制,行政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公务员制度、监察制度和军事制度等各项制度,讲述它们是如何规定和推行的,结果又怎样,国家政权的层级机构和层级权力关系,,政治行为制度,包括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两方面。 总之,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争反映中国现代史上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进程,不仅要讲述某一项制度的真伪,而且要说明各项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选择关系;不仅要说明制度的表象,而且要说明其本质;不仅要让读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让读者明白“为什么”,从而把握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从中认识和了解当今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律,理解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必要性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目录
第一章 总统制的确立和向内阁制的过渡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一、临时政府决设南京
二、总统制抑或内阁制
三、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第二节 二权并立的临时政府
一、名为三权,实为二权
二、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总统制向内阁制过渡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座位安排
二、总统制向内阁制过渡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节 十分混乱的地方政制
一、省级政府机构
二、省级政府以下的政府机构
第二章 刺刀下的总统制、内阁制和国会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
一、清帝退位和“唐宋内阁”成立
二、袁唐权力之争与“唐宋内阁”垮台
三、从陆徵祥内阁到熊希龄内阁
第二节 袁世凯复辟帝制
一、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与袁记约法出笼
二、袁式总统制下的中央政府机构
三、袁世凯复辟帝制
第三节 从皖系段祺瑞政府到奉系张作霖政府
一、皖系段祺瑞政府
二、直系北洋政府
三、北京临时执政府
四、北京军政府
第四节 国会制度的演变
一、北京临时参议院
二、第一届国会
三、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
四、国会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第三章 北洋政府下的司法制度、文官制度和地方政制
第一节 司法制度
一、四级三审制与普通法院系统
二、行政诉讼制与平政院
第二节 文官考试及任用制度
一、文官考试制度
二、文官任用制度
第三节 复杂的地方政制
一、“虚三级制”下的地方政制
二、特殊的军政机关
三、民族区域政制
中编 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章 国民党政府“训政体制”的确立和推行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统治过渡到国民党的统治
一、护国军务院
二、护法军政府
三、从大元帅大本营到广州国民政府
四、武汉国民政府
五、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二节 孙中山的政治制度学说
一、“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
二、三民主义
三、五权宪法和权能分立
四、地方自治
第三节 “训政体制”的确立和国民党组织系统、中政会的演变
一、“训政体制”的确立
二、国民党组织系统的演变
三、“以党治国”的枢纽——中政会
第五章 总揽治权的国民政府与分理治权的五院
第一节 总揽治权的国民政府
一、国民政府的地位和本身组织
二、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和职权的演变
三、国民政府主要直属机关
第二节 行政院与行政权
一、行政院的地位和组织
二、行政院所属各部、会、署的组织与职权
第三节 立法院与立法权
一、立法院的地位和组织
二、立法院的职权
三、立法原则与立法程序
第四节 司法院与司法权
一、司法院如何设置
二、司法审判制度与法院系统
三、行政诉讼制度与公务员惩戒制度
第五节 考试院与考试权
一、考试院的地位和组织
二、考试类别
三、公务员任用奖惩制度
第六节 监察院与监察权
一、监察院的地位和组织
二、监察院的职权
第六章 蒋介石权力工具的演变和独裁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以军御政工具和军事统治体系
一、军事机关——以军御政工具
二、军事制度
三、警察体系与特务系统
第二节 “口袋子”权力工具的演变
一、“太上党部”“太上政府”——南昌行营
二、内廷机构——侍从室
第三节 蒋介石权力独裁体系最终形成
一、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成立
二、行政三联制的推行
三、总裁制的确立
第七章 地方政制体系
第一节 省制
一、省行政区域的厘定和变化
二、省政府组织演变与合署办公制度
三、省议会
四、中央与地方之权限关系
第二节 市制
一、市的划分
二、市政府与市参议会
三、市的基层行政组织
第三节 县及县以下基层行政建制
一、地方自治下之县及县以下各级组织
二、地方自治回归到保甲制度
三、裁局改科与分区设署
四、新县制的推行
第四节 特殊的地方制度
一、特别区域制度
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三、特殊的县制——县政实验区与设治局
下编 从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到人民民主政权
第八章 国民党政权在“行宪”中崩溃
第一节 从“训政”向“宪政”过渡
一、国民参政会的演变
二、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
三、行宪国民大会的召开
第二节 “行宪”下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机构
一、“行宪”下的党政关系
二、总统、副总统、总统府
三、“行宪”下的五院
四、国民党政权在“行宪”中崩溃
第九章 从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到人民民主政权
第一节 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一、各苏维埃行政区域的发展变化
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组织演变
三、地方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系统
四、司法检察制度与军事制度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一、各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域的基本情况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层级结构和政府组织演变
三、各级参议会的设置和抗日民主制度的推行
四、一元化领导制和三三制的推行
五、边区司法制度与军事制度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确立
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逐步确立
三、新政协的召开以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定
四、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
五、解放区司法制度与军事制度
附录 历史的耻辱和赘瘤
第一节 历史的耻辱——租界
一、租界行政管理机构
二、立法制度
三、司法制度
第二节 历史的赘瘤——伪政权
一、伪满洲国
二、汪伪国民政府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