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一个人的四十年(全二册)

封面

作者:叶祝弟

页数:2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1080657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张立文、邓伟志、王家范、乐黛云、樊锦诗、葛剑雄等等当代人文社科学界名家的自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治学经验、创作道路、生活经历乃至情感体验,其笔触丰富多变,或细腻入微,或奔放洒脱,不仅展现一代学人的风范,而且显示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变迁,无论是人学术研究角度抑或扩展个人视野角度看,都将给读者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众多学界名家以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讲述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
收录学者回忆与同交往或晚辈回忆老师及先贤的文章,以及对四十年学问人生的回忆和总结

基本可以看出四十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崎岖小道,从中也可以窥见优秀的学人无一不追求将学问融入家国情怀、天地人生

友情提示:本书为特价库存书,书背面有出版方所作特价标记,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本套书分为三辑:
第一辑主要是学者以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讲述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之初风雨如晦,但终究浮云遮不住望眼,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先导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二辑主要收录学者回忆与同交往或晚辈回忆老师及先贤的文章,基本按照被回忆者的齿序排列,学问人生,“好导师是学生的精神故乡”,讲究的是师道传承,而回忆者的纸上文字,烛下温情,映照着经历了岁月沧桑但依然挺直的脊梁,承载的正是共和国知识分子生生不息、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史;
第三辑收录了学界名家对四十年学问人生的回忆和总结,这些名家无一不是当今学界执牛耳者,他们的讲述生动、有趣,直抵心灵深处,虽基本以学问人生为主线,或回忆过往,或阐述心迹,或申明主张,但基本可以看出四十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崎岖小道,从中也可以窥见优秀的学人无一不追求将学问融入家国情怀、天地人生。

目录

第一辑

沈宝祥推进中国历史转折的一场大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回忆

沈国明法治建设与思想解放同步

邓伟志“邓氏三论”的来龙去脉

周尚文感受春天的气息——追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国际共运史研究

赵修义亲历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开放

陈来燕园道问学

何勤华1978-1982年北大法律系求学记

季卫东漫山红叶梦法治

乐黛云理想、热情与全民文化诉求:忆中国文化书院

刘东沿着80年代的心力所向

孙郁瞭望到的星光

陶友之1981年,我受密令调查上海“小三线”

朱林兴我所知道的莫干山会议

刘吉我所经历的改革开放

俞可平出国忆今昔:从不同时期访学经历看改革开放的影响

童世骏记一次与“乌托邦终结”有关的多国之旅

第二辑

杨迎平与施蛰存先生相遇

南帆纯粹的知识分子——记我的老师徐中玉先生

杨扬教了一辈子书的人——悼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

赵旭东费孝通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纪念的理由

高瑞泉“具体的心灵”有多宽广?——怀念冯契先生

葛剑雄忆何炳棣先生

周武苍凉的黄昏——陈旭麓先生最后十年的学与思

鲁西奇清水激浊,涵气在襟——追忆石泉先生

兰云如父、如师、如友,岁月悠悠忆元化先生

濮之珍比翼双飞——我和孔阳

郭齐勇德业双修、言行相掩——忆萧父先生

王家范忆天佑

葛红兵好老师,是学生的精神故乡——怀念我的导师许志英先生

赵勇在生命的终止处——《童庆炳文集》后记

杨国荣学人往事

陈建华魏斐德、周策纵、王靖宇、沟口雄三:漫漫求学路上,我与大师们的交集

第三辑

高放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善于与时俱进

樊锦诗什么是“莫高精神”

陆南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对苏东国家体制改革的研究

叶书宗我为还布哈林以历史清白所做的工作

沈志华我怎样搜集苏联档案

于洪君从放映员到共和国大使

萧功秦在学术的风口浪尖感悟人生价值——四十年我的思想之回顾

张立文新世纪的和合学

何怀宏平衡的吸收独立的思考

邓晓芒我是批判儒家的儒家

陈卫平记忆之痕——站在2018年的回望

吴晓明冀望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

顾明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和发展纪实

丁钢铭记诸师谆谆教诲,传承中国教育文化

朱立元我为什么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吴福辉我怎样开始研究海派文学

郑克鲁我与法国诗歌的姻缘

王宁四十周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张福贵改革开放就是人的解放

孙歌个体文化认同的精神性格——我的四十年

张法哈佛大学:人生遇感与学路变点

胡智锋我职业生涯的几个“一”

胡守钧我的四十年:从科学史到社会共生论

徐勇政治学:从殿堂到田野

潘绥铭在中国发现性革命:一个“自娱自乐”的社会学家自述

李昌平2000年,我向总理说实话

贺雪峰中国学术呼唤野性的思维——我写《新乡土中国》的心路历程

张乐天好研究如何才能“顶天立地”

穆光宗人口转变之道和人口研究之路——改革开放与我这四十年

翟学伟从本土研究反观现代学术——以面子研究为中心的讨论

吴鹏森谈谈我与中国的犯罪社会学研究

袁志刚上下求索——我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同行

陈宪改革,沿着它自己的逻辑展开

田国强改革开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就是用生命接力(代后记)

前言

  作为一本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而生的刊物,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历届上海社科联党组的领导下,在数代学人的鼎力襄助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新老同人薪火相继,坚持以繁荣学术和砥砺思想为已任,默默耕耘,砥砺奋进,逐渐将刊物建设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探索、思想碰撞的公共平台。

  近年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的年轻团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将“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作为办刊定位,强化议题设置、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以前瞻性、现实性、咨政性为特色,追踪改革大潮,以公共性、跨学科、思想性为核心,致力学术争鸣,以名家、名作、名栏目为抓手,注重集束效应,特别在选题策划和刊物特色上下功夫,在全国学界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为了寻求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新的可能,编辑部同人在坚持办好刊物的同时,发展了论坛、新媒体、丛书和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等衍生品牌,并于2019年正式推出《探索与争鸣》文库。《探索与争鸣》文库分为技术与文明、城市与文明、政治与文明、社会与文明、思想与文明和青年与文明六大系列。技术与文明系列关注技术与人文的深度沟通,主要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新生命哲学、媒介技术与社会心态等专题;政治与文明系列则梳理和总结刊物近年来所追踪的重识中国与世界、中国式民主、后真相、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再反思等前沿话题;社会与文明系列聚焦流动与社会秩序、规则与社会共识、转型与社会进步等议题;思想与文明系列则关注百年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新文化运动价值重估以及全球文明的流动与互鉴等命题;青年与文明系列则集中反映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等三大举措奖掖青年学人的优秀成果。

  《探索与争鸣》文库既精选刊物已经发表的论文合集,也适时推出名家新锐的原创论文集。编辑部希望入选文库的论文是集中体现刊物的理念和旨趣,特别是真正能够体现“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宗旨的作品。保持思想锋芒是《探索与争鸣》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刊物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探索与争鸣》文库所青睐的论文,希望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承载的是学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担当,而不是橱窗里把玩的赏品。

  《探索与争鸣》文库还将集中收录具有争鸣特色的作品。没有健康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就没有真正的学术创新。真正的好文章是不怕争鸣和批评的,一定会在后来者不断造访、阅读、批判的淬火中,跃动生命的质感,不褪思想的成色。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走在实现重大飞跃的关键点上。一方面,科技、社会的突飞猛进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向哲学社科研究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挑战,直击时代靶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跨学科研究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评价的学科化、数目字化、内卷化依然突出,甚至有加剧的趋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尊重学术规律,突破学科藩篱,生产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和学术,如何有效介入重大的时代命题,回应时代关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摆在哲学社科研究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文库编选的过程,是一次披沙拣金的过程,淬炼的是眼光和恒心。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起点上,期待《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全体同人能够有所作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瞄准、拥抱和深耕这个时代,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化的办刊风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一个人的四十年(全二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3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