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本科教材)

封面

作者:邵必林、骆正山、张新生

页数:34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025380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以满足读者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构建和网络应用的需要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OSI/RM与TCP/IP模型及协议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等内容。全书共分11章,各章相对独立但又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使得该教材在知识体系上浑然一体。每章最后都附有小结和习题,便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适合作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非计算机专业和理工类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特色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以满足读者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构建和网络应用的需要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OSI/RM与TCP/IP模型及协议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等内容。全书共分11章,各章相对独立但又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使得该教材在知识体系上浑然一体。每章最后都附有小结和习题,便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计算机网络及应用》适合作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非计算机专业和理工类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计算机网络及应用》配套的电子课件和习题答案可以通过http://www.tupwk.com.cn/downpage网站下载,也可以扫描前言中的二维码下载。

目录

目 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 1
1.1.2 ARPANET时期 3
1.1.3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阶段 5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构成 9
1.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9
1.2.2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10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分类 13
1.3.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3
1.3.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5
1.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8
1.4.1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定义 18
1.4.2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18
1.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20
1.5.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20
1.5.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25
1.6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6
1.6.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6
1.6.2 OSI/RM体系结构(分层原则与协议) 27
1.6.3 TCP/IP体系结构 33
1.6.4 五层体系结构 34
1.6.5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36
1.6.6 体系结构的对应关系 39
1.7 本章小结 41
1.8 习题 42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45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45
2.1.1 数据、信息与信号 45
2.1.2 数据传输类型 46
2.2 数字信号的频谱和信道带宽 46
2.2.1 傅里叶分析 46
2.2.2 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 47
2.3 数字信道的特性 49
2.3.1 波特率、数据速率和信道容量 49
2.3.2 误码率 50
2.3.3 信道时延 50
2.4 传输介质 50
2.4.1 有线介质 51
2.4.2 无线介质 56
2.4.3 介质类型间的权衡 59
2.5 数据编码技术 61
2.5.1 数据编码类型 61
2.5.2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61
2.5.3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编码 63
2.5.4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64
2.6 数据通信方式和交换方式 66
2.6.1 数据通信方式 66
2.6.2 数据交换方式 66
2.7 差错控制机制与技术 71
2.7.1 差错控制机制 71
2.7.2 差错控制技术 72
2.7.3 检错码 77
2.8 本章小结 81
2.9 习题 82
第3章 物理层 83
3.1 物理层模型和功能 83
3.1.1 物理层模型 83
3.1.2 物理层的功能 83
3.1.3 物理层的特性 84
3.2 物理层协议及特点 85
3.3 物理层接口及特点 86
3.3.1 EIARS-232-C接口及其特点 86
3.3.2 CCITT X.21接口及其特点 89
3.4 多路复用技术 91
3.4.1 复用技术的分类 91
3.4.2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92
3.4.3 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92
3.4.4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93
3.4.5 码分多路复用技术 95
3.5 调制解调器(MODEM) 97
3.5.1 MODEM的组成原理 97
3.5.2 智能MODEM 98
3.6 物理层互联设备 99
3.7 本章小结 103
3.8 习题 103
第4章 数据链路层 105
4.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105
4.2 链路配置和控制 106
4.2.1 点对点链路 106
4.2.2 多点链路 107
4.3 流量控制 107
4.3.1 停等协议 107
4.3.2 滑动窗口协议 109
4.4 差错检测与控制 109
4.4.1 自动请求重发(ARQ)技术 110
4.4.2 协议的性能分析 112
4.5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 114
4.5.1 HDLC概念 114
4.5.2 HDLC帧结构 115
4.5.3 HDLC帧类型 116
4.5.4 HDLC帧的操作 117
4.6 点对点协议(PPP) 118
4.6.1 点对点协议的概念 118
4.6.2 点对点协议的特点 118
4.7 数据链路层设备 119
4.7.1 网桥 119
4.7.2 局域网交换机 121
4.8 本章小结 122
4.9 习题 122
第5章 网络层 125
5.1 网络层的功能 125
5.2 网络层服务及其实现 126
5.2.1 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126
5.2.2 数据报和虚电路 127
5.3 路由选择 129
5.3.1 路由选择算法 130
5.3.2 路由选择策略 132
5.3.3 路由选择算法实例 135
5.4 网络层协议 140
5.4.1 网际协议(IP) 140
5.4.2 因特网信报控制报文协议(ICMP) 143
5.4.3 地址解析协议(ARP) 144
5.4.4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144
5.4.5 路由信息协议(RIP) 144
5.4.6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 144
5.4.7 边界网关路由协议(BGP) 145
5.5 拥塞控制算法 146
5.6 本章小结 149
5.7 习题 149
第6章 传输层 151
6.1 传输层的功能及服务 151
6.1.1 传输层的功能 151
6.1.2 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152
6.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52
6.2.1 UDP概述 152
6.2.2 UDP的首部格式 152
6.2.3 UDP伪首部 153
6.3 传输控制协议(TCP) 153
6.3.1 TCP的协议特点 153
6.3.2 TCP的段格式 154
6.3.3 TCP的连接管理机制 155
6.4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156
6.5 TCP的流量控制 159
6.6 TCP的拥塞控制 160
6.6.1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160
6.6.2 拥塞控制策略的技术思路 161
6.6.3 几种拥塞控制方法 161
6.6.4 随机早期检测 162
6.7 TCP的差错控制 163
6.7.1 重传时间的估算 163
6.7.2 SACK 164
6.8 TCP与UDP协议的比较 165
6.9 流控制传输协议 166
6.9.1 SCTP相关概念 166
6.9.2 SCTP功能 167
6.9.3 SCTP分组 168
6.9.4 SCTP基本信令流程 169
6.10 套接字 170
6.10.1 Windows Socket简介 170
6.10.2 套接字的编程原理 172
6.10.3 网络字节顺序 172
6.11 本章小结 173
6.12 习题 173
第7章 高层协议 175
7.1 会话层 175
7.1.1 会话层的功能 175
7.1.2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 176
7.1.3 会话层协议 177
7.2 表示层 179
7.2.1 表示层的功能 179
7.2.2 表示层的服务和协议 179
7.3 应用层 180
7.3.1 应用层服务元素 180
7.3.2 虚拟终端协议(Telnet) 180
7.3.3 文件传输协议(FTP) 181
7.3.4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181
7.3.5 通用互联网邮件扩展(MIME) 182
7.4 域名系统(DNS) 183
7.5 相关协议 184
7.5.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84
7.5.2 Web服务与HTTP协议 185
7.5.3 即时通信与SIP协议 186
7.5.4 主机配置与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86
7.6 本章小结 188
7.7 习题 189
第8章 局域网技术 191
8.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191
8.1.1 局域网的主要特点 191
8.1.2 局域网的传输技术 192
8.1.3 局域网的设计标准 192
8.2 局域网模型 194
8.2.1 IEEE 802局域网模型 194
8.2.2 信道的多点共享访问控制 195
8.3 令牌网 197
8.3.1 令牌环网 197
8.3.2 令牌总线网 199
8.4 以太网 200
8.4.1 CSMA/CD 200
8.4.2 10Mb/s以太网 204
8.4.3 高速以太网 205
8.4.4 千兆以太网 206
8.4.5 万兆以太网 207
8.4.6 各种以太网性能的比较 208
8.5 Internet地址 209
8.5.1 IP地址的分类 209
8.5.2 IP地址的分配 212
8.5.3 子网与子网掩码 213
8.6 局域网组网 217
8.6.1 组成局域网的主要硬件 217
8.6.2 组成局域网的主要软件 219
8.6.3 设备连接 220
8.7 本章小结 223
8.8 习题 224
第9章 广域网、网络互联及综合布线 225
9.1 广域网概述 225
9.1.1 广域网的特点与构成 226
9.1.2 广域网提供的服务 227
9.1.3 广域网服务类型和带宽 228
9.1.4 广域网与OSI模型 234
9.2 网络互联 236
9.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237
9.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239
9.2.3 网络互联的要求 241
9.2.4 网络互联技术 242
9.3 综合布线系统 244
9.3.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244
9.3.2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 245
9.3.3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246
9.3.4 综合布线系统适用的范围 247
9.3.5 综合布线系统的运用场合 248
9.3.6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构成 248
9.4 本章小结 251
9.5 习题 251
第10章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 253
10.1 网络安全概述 253
10.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53
10.1.2 网络安全研究的主要问题 254
10.1.3 网络安全策略 255
10.1.4 网络的安全标准 257
10.2 网络安全技术 260
10.2.1 防火墙技术 260
10.2.2 网络加密技术 263
10.2.3 网络病毒防范 264
10.2.4 身份认证技术 267
10.2.5 网络隔离技术 272
10.3 云计算及云安全 278
10.3.1 云计算概述 278
10.3.2 云计算体系架构 279
10.3.3 云安全及参考模型 283
10.3.4 云安全防护的新形式 285
10.4 Web安全 288
10.4.1 客户端脚本安全 288
10.4.2 服务器端应用安全 289
10.5 网络管理技术 289
10.5.1 网络管理概述 290
10.5.2 网络管理功能 292
10.5.3 网络管理协议 295
10.6 本章小结 297
10.7 习题 298
第11章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299
11.1 IPv6 299
11.1.1 IPv6概述 299
11.1.2 IPv6的基本首部 300
11.1.3 IPv6的扩展首部 303
11.1.4 IPv6地址 303
11.1.5 ICMPv6 307
11.1.6 从IPv4到IPv6过渡 311
11.2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313
11.2.1 MPLS的产生背景 313
11.2.2 MPLS的工作原理 314
11.2.3 MPLS首部的位置与格式 316
11.2.4 MPLS技术的应用 317
11.3 P2P应用 317
11.3.1 P2P工作方式概述 317
11.3.2 eMule 320
11.3.3 比特洪流 321
11.3.4 P2P文件分发 322
11.4 物联网技术 325
11.5 虚拟现实技术 326
11.6 本章小结 329
11.7 习题 329
参考文献 331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本科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3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