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主编安媛媛
页数:268页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51418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应用心理学”建设工程成果,既立足于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又注重传统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本书重在系统阐述心理危机与心理创伤相关理论,并介绍创伤相关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具体包括两大部分:(1)结合专业理论,详细介绍心理创伤的评估手段及干预策略(包括危机事件应激晤谈和眼动治疗);(2)依据不同创伤与危机类型(包括灾难事件、亲密关系问题、自杀与自伤、家庭暴力、遭遇犯罪、校园危机、失业等),对各类心理创伤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针对不同心理创伤的具体心理干预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本书特色
本书作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应用心理学”建设工程成果,既立足于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又注重传统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本书重在系统阐述心理危机与心理创伤相关理论,并介绍创伤相关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具体包括两大部分:(1)结合专业理论,详细介绍心理创伤的评估手段及干预策略(包括危机事件应激晤谈和眼动治疗);(2)依据不同创伤与危机类型(包括灾难事件、亲密关系问题、自杀与自伤、家庭暴力、遭遇犯罪、校园危机、失业等),对各类心理创伤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针对不同心理创伤的具体心理干预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创伤的定义及研究历史
第一节 心理创伤的定义
第二节 创伤性事件
第三节 心理创伤的研究历史
第二章 心理创伤后的身心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评估
第一节 心理创伤后常见的身心症状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第三章 心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创伤的遗传因素
第二节 心理创伤与神经递质
第三节 心理创伤与大脑结构及功能
第四章 心理创伤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恐惧管理理论
第二节 双重表征理论
第三节 心理动力学派理论
第四节 认知-行为视角
第五节 社会视角
第五章 创伤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及流派
第一节 创伤心理治疗概述
第二节 创伤心理治疗的阶段性模式及基本技术
第三节 不同流派的创伤心理治疗策略
第四节 灾难事件后的心理干预
第六章 自杀危机干预与预防
第一节 自杀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自杀与抑郁
第三节 自杀应对策略及预防措施
第七章 丧失与哀伤心理治疗
第一节 丧失的概念
第二节 丧失后的哀伤反应
第三节 哀伤心理咨询与治疗
第八章 替代创伤
第一节 替代创伤的定义与测量
第二节 替代创伤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替代创伤的治疗策略
第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新进展
第一节 PTSD因子之争
第二节 PTSD的基因基础
第三节 PTSD与记忆
第四节 经历创伤后的积极改变——创伤后成长
第十章 创伤心理治疗的新进展
第一节 艺术疗法
第二节 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
第三节 虚拟现实技术
第四节 正念疗法
第一节 心理创伤的定义
第二节 创伤性事件
第三节 心理创伤的研究历史
第二章 心理创伤后的身心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评估
第一节 心理创伤后常见的身心症状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第三章 心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创伤的遗传因素
第二节 心理创伤与神经递质
第三节 心理创伤与大脑结构及功能
第四章 心理创伤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恐惧管理理论
第二节 双重表征理论
第三节 心理动力学派理论
第四节 认知-行为视角
第五节 社会视角
第五章 创伤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及流派
第一节 创伤心理治疗概述
第二节 创伤心理治疗的阶段性模式及基本技术
第三节 不同流派的创伤心理治疗策略
第四节 灾难事件后的心理干预
第六章 自杀危机干预与预防
第一节 自杀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自杀与抑郁
第三节 自杀应对策略及预防措施
第七章 丧失与哀伤心理治疗
第一节 丧失的概念
第二节 丧失后的哀伤反应
第三节 哀伤心理咨询与治疗
第八章 替代创伤
第一节 替代创伤的定义与测量
第二节 替代创伤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替代创伤的治疗策略
第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新进展
第一节 PTSD因子之争
第二节 PTSD的基因基础
第三节 PTSD与记忆
第四节 经历创伤后的积极改变——创伤后成长
第十章 创伤心理治疗的新进展
第一节 艺术疗法
第二节 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
第三节 虚拟现实技术
第四节 正念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