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自然

封面

作者:诺埃尔.卡斯特里

页数:12,333页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32451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地理学者所研究的自然提供了介绍, 首次尝试把地理学者所研究自然的诸多方面, 及其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包罗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全书旨在引导读者思考自然并非其看上去的那样。对地理教师和研究者而言, 全书融汇了迄今为止地理学三个主要部分 (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环境地理学) 的观点和态度, 对地理学科中为人熟知却又最难以把握的对象之一提供了崭新的见解。

作者简介

诺埃尔•卡斯特里(Noel Castree),英国地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环境与发展学院教授。他一直寻求并探索一种用马克思主义观理解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方法。其在人文地理学界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自然-社会二元论,提出并发展了批判地理学中的著名概念“社会的自然”。主要著作还有《工作空间:全球资本主义与劳动力地理学》)《自然意像》(Making sense of nature ,2014)。

相关资料

人文地理学为何?由于当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普及,中国人普遍知道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并不长,它是在 19世纪近代地理学出现之后,方出现的一个学科领域或学科分支。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析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征、空间过程及其规律性。例如,分析某个地方可以发展何种农业类型,哪里的村庄可以变为大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要划多大,一些国家为何要建立联盟等。世界上不只是地理学家关注空间和区域问题。例如,著名历史学家 I.沃勒斯坦在其巨著《现代世界体系》中,就提到了不同时期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著名社会学家 A.吉登斯也强调空间和地理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早期,一批中国学者将西方人文地理学引入中国。在国家图书馆藏书目录中能查到的最早的、汉语的人文地理学著作是张其昀先生编写的《人生地理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在 1926 年出版;最早的汉译人文地理学著作大概是法国 Jean Brunhes的《人生地理学》。Jean Brunhes最早有多种译法,如白吕纳、布留诺、白菱汉,今天中国学者多采用最种译法。白吕纳是法国维达尔学派的核心人物。《人生地理学》由世界书局在 1933年出版,译者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地理系的谌亚达先生。
20世纪前半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心在欧洲大陆,德国和法国是重要的学术基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英美。西方人文地理学在质疑和自我反思中不断前行,发展出丰富的学术概念和彼此补充的学术流派。不过,自 20世纪 50年代初到 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大陆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只有“经济地理学一花独放”。这是因为有些学者意识到,世界上没有客观的人文地理学知识和理论,而西方人文地理学大多是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服务的,因此不必学习之。中国大陆当时的意识形态也没有为人文地理学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许多留学归来的人文地理学者不是转行,就是缄默。感谢改革开放,它给了人文地理学新的发展机遇。李旭旦先生 1978年率先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使其在中国大陆获得了为社会主义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机会。多年后人们发现,李旭旦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默默关注着国外人文地理学的进展。 1976年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开山之篇《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在美国发表后,李旭旦先生就积极学习并把它翻译了出来。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的汤茂林教授整理、补译了李旭旦先生的译稿,并加以发表。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经验—实证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等,同属于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观点是:尽管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各持立场,但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者可以把握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共同本性。
启动“人文地理学译丛”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中国大陆地理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国内目前尚未有相似的译丛,只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包含一些人文地理学译作。其中一些译作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4年的春天,北师大出版社的胡廷兰编辑找到我,商议启动这套译丛。她为了节省我的时间,约好在我上课的教八楼门口见面。教八楼前有北师大校园中最精巧的花园。那天早上,她从东边步入花园,青春的身影映在逆光中,格外美丽。一年后,她因病去世。我对她生病的事情竟毫不知情,以致没能与她最后告别。后来,出版社的谭徐锋先生、宋旭景女士、尹卫霞女士先后接替此译丛的工作。本套丛书的译者多为我的同仁、学生,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令我敬佩。
译丛最早的名字是“人文主义地理学译丛”,仅仅囊括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当初,我联系了国际上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段义孚( Yi-Fu Tuan)、布蒂默( Anne Buttimer)、莱( David Ley)、赛明思(Marwyn S. Samuels)、雷尔夫(Edward C. Relph)、西蒙(David Seamon)等,这些学者都推荐了自己的代表作。后来,为了能持续出版,译丛更名为“人文地理学译丛”。本译丛包括的著作观点纷呈,读者可以细细品读,从中感受人文地理学观点的碰撞。人文地理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碰撞中,不断发展着。
周尚意
2019年深秋

本书特色

本书对地理学者所研究的自然提供了精辟的介绍,首次尝试把地理学者所研究 自然的诸多方面,及其所采用的不同研究 方法包罗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对学生 读者而言,本书旨在引导他们思考自然并 非其看上去的那样。对地理教师和研究者 而言,本书融汇了迄今为止地理学三个主 要部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环境 地理学)的观点和态度,对地理学科中为 人熟知却又最难以把握的对象之一提供了崭新的见解。

目录

第一章 奇怪的自然
一、关于自然的七个故事
二、自然的知识
三、自然与地理
四、未选择的道路
五、自然已死!自然永存
六、小结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二章 地理学的“自然”
一、引言
二、开端
三、20世纪早期的发展
四、战后的纷争
五、本体论的区分与人文地理学的去自然化
六、被压抑的得以复归
七、小结:地理学的“自然”
八、练习
九、延伸阅读
第三章 去自然化:让自然“回归”
一、引言
二、先例
三、自然表达
四、重塑自然
五、为何声称自然是一种社会建构
六、小结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四章 两个自然?:地理学的分与合
一、引言
二、环境现实:目标和依据
三、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四、生产真实的环境知识
五、理解生物物理事实:若干重要争辩
六、一个分裂的学科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五章 自然之后
一、引言
二、既非自然,又非社会
三、从关系的角度思考
四、自然之后的道德
五、后自然思想的动机是什么
六、结论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六章 结论:地理学的本质
课程作业和考试问答题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自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2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