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联华文杨春俏
页数:245页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68770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诗歌是最具魅力与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但是,中国诗歌史却并非始终充满诗意。诗在唐代被列为科考项目,官方力量以诗赋取士的形式介入艺术创作,干扰了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改变了诗歌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诗意随着原创性的衰退而淡化消失,诗艺则因科场的程式化要求而过分凸显。
传统诗歌研究把重点放在熠熠生辉的著名作家、芬芳美丽的经典作品上,本书则关注名家名作脱颖而出的平庸环境,揭示“言志”的诗歌如何蜕变为应试、应制、应酬的工具,探讨具有强烈官方意志与功利色彩的考试“指挥棒”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最终决定诗歌发展方向乃至社会整体发展前景的,不是个别的天才奇才,而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心态。
作者简介
杨春俏,女,1972年生,河北卢龙人。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1995年)、硕士(2002年)和博士(2005年)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学术兴趣兼及文学、史学、语言学多个领域,特别关注科举制度对文学、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曾出版《中晚唐抒情诗选》(合著,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参与编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国家级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古籍目录分典》子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本书特色
诗歌是最魅力与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但是,中国诗歌史却并非始终充满诗意。诗在唐代被列为科考项目,官方力量以诗赋取士的形式介入艺术创作,干扰了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改变了诗歌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诗意随着原创性的衰退而淡化消失,诗艺则因科场的程式化要求而过分凸显。
传统诗歌研究把重点放在熠熠生辉的著名作家、芬芳美丽的经典作品上,本书则关注名家名作脱颖而出的平庸环境,揭示“言志”的诗歌如何蜕变为应试、应制、应酬的工具,探讨具有强烈官方意志与功利色彩的考试“指挥棒”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最终决定诗歌发展方向乃至社会整体发展前景的,不是个别的天才奇才,而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心态。
目录
上编诗赋取士制度考
第一章诗赋取士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隋唐时期:从“以诗逞才”到“以诗选才”
一、隋代“选官试赋”:诗赋取士制度之滥觞
二、刘思立建言“进士试杂文”考辨
三、对诗赋在唐代科场中地位日益尊崇过程的分析
第二节北宋和南宋:诗赋取士制度的激变与因循
一、熙宁变法前诗赋取士制度的沿革
二、北宋中晚期的诗赋、经义之争
第三节清代:试帖诗最后的辉煌
一、乾隆二十二年:试律诗的回归
二、乾隆帝个人素质对诗歌成为考试内容的影响
三、乾隆二十二年之前各类考试中诗赋的踪影
四、加试唐律制度的逐步推行与完善
第二章应试诗:诗为“过桥术”
第一节应试诗辨名
一、省试诗与省题诗
二、程式诗
三、试律(诗)
四、试帖(诗)
第二节应试诗的命题
一、应试诗命题的基本要求
二、清代会试所用试帖诗命题分析
第三节应试诗的限韵
一、唐代应试诗用韵分析
二、清代应试诗限韵分析
三、应试诗限韵的操作及影响
下编古典诗歌创作论
第一章官方化的诗韵系韵书
第一节从永明文学传统看《切韵》编纂目的
一、关于“欲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二、关于“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
第二节《礼部韵略》:宋代科举的考试大纲
一、《雍熙广韵》与《雍熙韵略》
二、《大宋重修广韵》与《景德韵略》
三、《集韵》与《景祐韵略》
四、北宋官修韵书造成的韵书职能分化
第三节神秘的“平水韵”:金代官韵
一、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二、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
第四节《佩文韵府》:最后一部官韵
一、《佩文韵府》的成书与编撰体例
二、《佩文韵府》所体现的韵书职能的转变
第二章针对科场的诗艺训练
第一节试帖诗辨体:惟在颂扬,宜占身分
一、有褒无贬,有颂无刺
二、占身分之法
第二节试帖诗审题:其义主于诂题,其体主于用法
一、审题贵精
二、作诗必此诗:字字打碎点出
三、试帖诗诠题的若干技法
四、颜色、数目、方向等字需运巧思
第三章和韵的盛行
第一节和韵的发展历史及概念演变
第二节和韵原因及心理分析
一、外部原因:创作环境—诗歌功能
二、内部原因:思维方式—诗歌传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