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珊
页数:238页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17377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贸易导致商品的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的空间分离日益明显,我国虚拟土地资源的跨省、跨境流动日益频繁,本书从虚拟土地视角对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力图提出对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有参考价值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是基于作者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对我国虚拟土地进行进一步地系统性研究,有新体系、新数据与新观点,旨在深化我国虚拟土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郭珊,女,汉族。1988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土地可持续利用、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管理方面的科研工作。曾在北京、香港和美国学习工作 11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和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工作一年。在Land Use Polic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logical Indicator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以主要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16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项目 7项。
本书特色
本书第一章,在经济第一化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研究背景下,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中国实际土地利用和虚拟土地利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回顾了以下内容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其环境影响、虚拟土地概念的起源与演化、特定第一或地区居民消费的虚拟土地量和农产品贸易活动中的虚拟土地流动,最终识别出研究空白。第三章,对研究方法论进行了描述。本章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数据来源、具体算法及其评估指标。第四、五章,分别对虚拟耕地和虚拟牧草地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了驱动因素,为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政策建议。第六章,总结了本书主要研究结论,并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书为复杂的第一化经济网络背景下的“虚拟土地”研究提供了思路,清晰地阐明了中国虚拟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并提出了适用于第一化新阶段的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政策建议。
目录
目录
中文
第一章概述
1.1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
1.3小结
第二章研究进展
2.1中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2.2虚拟土地研究进展
2.3研究现状评述
2.4小结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3.2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3.3小结
第四章虚拟耕地
4.1时间序列分析
4.2产业结构分析
4.3讨论
4.4小结
第五章虚拟牧草地
5.1时间序列分析
5.2产业结构分析
5.3讨论
5.4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研究结论
6.2主要创新点
6.3研究局限
6.4研究展望
附录一:1987—2015年中国虚拟土地利用强度数据库
附录二:郭珊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English
Virtual Land Use in China>>>
1.1Scope of the Study
1.2Research Questions
1.3Research Aim and Objectives
1.4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5Structure of the Study
1.6Chapter Summary
Chapter 2Literature Review
2.1China餾 Actual Land Use
2.2China餾 Virtual Land Use
2.3Research Gaps
2.4Chapter Summary
Chapter 3Methodology
3.1Data Sources
3.2Input睴utput Analysis
3.3Chapter Summary
Chapter 4Virtual Cultivated Land Use
4.1Time Series Analysis
4.2Industrial Analysis
4.3Discuss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4.4Chapter Summary
Chapter 5Virtual Pasture Land Use
5.1Time Series Analysis
5.2Industrial Analysis
5.3Discuss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5.4Chapter Summary
Chapter 6Conclusions
6.1Review of Research Objectives
6.2Summary of Research Findings
6.3Contributions of the Research
6.4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6.5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ppendix Ⅰ:China餾 Embodied Land Intensity Database
During 1987-2015
Appendix Ⅱ:Shan Guo餾 Peer瞨eviewed Publications
References
Post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