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万向东
页数:246页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060676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珠海红星村人和在本村居住的外地人的口述资料进行整理, 对红星村的历史、人文、发展过程作了介绍。
作者简介
万向东,1959年出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城乡社区、农民工、外来人口非正式就业;红星村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统筹、督导、撰述、统稿、主编。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口述史的专业方法,邀请村民口述自己村庄社区的历史故事和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命历程,并通过查阅地方史志等方式对相关史料进行补充,描述了一个经历了从渔业、农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变迁的海滨村庄——珠海市三灶镇鱼林村红星村民小组的村庄社区史。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农村社区的宏观背景
二、红星村社区变迁的主要特点
三、红星村“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的基本任务
四、《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的社区意义和编撰方式
五、《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的议题设计
六、《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编撰的工作原则
七、《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编撰工作参与人员
第一章 古往今来话红星——历史沿革
一、地理位置、人口与自然环境
二、红星村上属的行政管辖沿革
三、人口迁移
第二章 起源与传说——被遗忘的明清与民国时期
一、三灶煮盐业与六灶名称的由来
二、祖先迁入与六灶村的发展
第三章 从日本侵略军烧村、逃难到返村
一、三灶岛及六灶村抗日战争前后的历史概况
二、日本侵略军焚村与村民逃难
三、《何氏族谱》的相关记载
四、“火烧寮”与迁村
五、一些人物和事件
第四章 从“土改”到集体化:一个动荡的时代
一、从“土改”到农业合作化(1950—1958年)
二、公社化、“大跃进”、大集体(1958—1962年)
三、生产队阶段(1962—1979年)
四、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五、鱼林大队办的企业
六、红星村的公共设施
七、1949—1979年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第五章 从分田到户开始的改革年代
一、农业改革——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和土地测量
三、代耕农的故事
四、1980年以后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第六章 工业化与城镇化变迁中的村庄
一、敢吃这只“螃蟹”:20世纪90年代的招商引资
二、征地后村子和村民生活的变化
三、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四、“新珠海人”的故事
第七章 作为社区文化行动的村史行动
一、从学术视角看村史行动的意义
二、村史行动的历程——缘起、采访、参与动员和编辑整理
三、社区文化行动
四、社区文化行动拓展——“鱼林古法蚝油文化节”
五、社区文化教育传播——社区导赏
六、社区教育的“种子”——青少年主持人
十、社工走向“前台”——社区文化行动的反思和体验
附录
一、红星村大事年表
二、口述人及采访情况汇总表
三、口述人照片及村景图
编后记
一、中国农村社区的宏观背景
二、红星村社区变迁的主要特点
三、红星村“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的基本任务
四、《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的社区意义和编撰方式
五、《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的议题设计
六、《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编撰的工作原则
七、《珠海红星村口述史》编撰工作参与人员
第一章 古往今来话红星——历史沿革
一、地理位置、人口与自然环境
二、红星村上属的行政管辖沿革
三、人口迁移
第二章 起源与传说——被遗忘的明清与民国时期
一、三灶煮盐业与六灶名称的由来
二、祖先迁入与六灶村的发展
第三章 从日本侵略军烧村、逃难到返村
一、三灶岛及六灶村抗日战争前后的历史概况
二、日本侵略军焚村与村民逃难
三、《何氏族谱》的相关记载
四、“火烧寮”与迁村
五、一些人物和事件
第四章 从“土改”到集体化:一个动荡的时代
一、从“土改”到农业合作化(1950—1958年)
二、公社化、“大跃进”、大集体(1958—1962年)
三、生产队阶段(1962—1979年)
四、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五、鱼林大队办的企业
六、红星村的公共设施
七、1949—1979年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第五章 从分田到户开始的改革年代
一、农业改革——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和土地测量
三、代耕农的故事
四、1980年以后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第六章 工业化与城镇化变迁中的村庄
一、敢吃这只“螃蟹”:20世纪90年代的招商引资
二、征地后村子和村民生活的变化
三、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四、“新珠海人”的故事
第七章 作为社区文化行动的村史行动
一、从学术视角看村史行动的意义
二、村史行动的历程——缘起、采访、参与动员和编辑整理
三、社区文化行动
四、社区文化行动拓展——“鱼林古法蚝油文化节”
五、社区文化教育传播——社区导赏
六、社区教育的“种子”——青少年主持人
十、社工走向“前台”——社区文化行动的反思和体验
附录
一、红星村大事年表
二、口述人及采访情况汇总表
三、口述人照片及村景图
编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