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从《史记》出发

封面

作者:傅剑仁著

页数:307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06835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文化散文新著。
从《史记》出发,就是从历史出发,从文化的社会传承出发。傅剑仁先生从《史记》中著名的人物及历史事件出发,以今天的社会发展现实为关照点,以古察今,以古鉴今。从夏商周,及秦及汉,从尧舜禹、秦皇汉祖的功业掌故,到文化贤达布衣百姓的奇人旧事,于大处着眼,在具体处用笔,眼光独到,思路宏阔,是蕴涵丰厚的大散文佳作。

作者简介

傅剑人士 ,湖南人,是中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河北任公职。

  出版著作多种。长篇报告文学《千日养兵》获190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汉宫春秋》《<史记>大马》(三卷)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长篇小说《一师之长》获“昆仑”优秀作品奖。

相关资料

插图:

后记

去年,《美文》连载我读《史记》写的一些文章,穆涛先生给这个栏目冠以“从《史记》出发”的头衔。我觉得很好,将这些文章集成出书时,便以“从《史记》出发”作为书名。 从《史记》出发,去哪里? 原本我读《史记》,写文章,是没啥目的的,加上个“从《史记》出发”的题目,反倒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很长一段时间,我理不出头绪。在编辑部寄给我的一本《美文》里,穆涛先生夹了两页纸,写了一些看法。他认为,“从《史记》出发”这个题目适合闲散人,也中庸一些。他还写道: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对今天有“用”,且能为今天“用”。古为今用,借古说今,以古鉴今,行文宽厚,不能走以古讽古的窄路子。以古讽今也是不妥的,让人觉得心胸不开阔,不如意的。 至于“用”的意义,穆涛先生写了一段:文化不是书本,不是教科书,文化是老百姓集体过日子的方式。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有区别的,区别处是住的房子、饮食、衣着、方言、民歌等,这些又构成了两个流域人的性格的区别,一个人的特征叫性格,一个地区的特征恐怕就叫文化了。长江和黄河的人们是这样区别的,非洲和美洲、亚洲和欧洲也便是这样区别的。文化是老百姓多年过日子沉积下来的东西,而沉积下来的精晶又应对新的生活有启发,或叫有推动,这应该就是“用”的意义了。 坦率地讲,我还是没有找到出发去哪里的方向。倒是“从《史记》出发”这个题目适合闲散人,也中庸一些的提示,给我启动了一些思索。 《史记》是巨著,博大精深。我读过几遍,但要说读懂,那是梦话。我以为,《史记》问世后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读懂。顶多是读了以后对一些历史过程、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有个大致了解,就说“三国分晋”之前的那段历史吧,司马迁一笔下去把公元前几百年乃至盘古开天地以来的历史全写进来了。这一笔走得很远很远,走到了类人猿变成人以后迈出第一步的那个起点。出生在公元前一四五年的司马迁,为了考证自己笔下的真实,“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启困鄱薛彭城,过梁梦以归”。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司马迁笔下的真实。记载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献是《尚书》。这部“上断于尧,下讫于秦”的史书,不仅记载了虞、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对这一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治国理论、军事、教育、刑法典章等也多有记载。战国末期,史官们根据各国流传的史书,编撰了《尚书》,多达几千篇,后经孔丘择其精华删编为百篇。秦始皇焚书,使《尚书》遭受一次浩劫;楚汉相争的连年战火,又给《尚书》几经炙烤,到汉文帝刘恒拯救《尚书》时,加上残存的和从秦朝的博士伏生老人口授中整理的,总共才二十八篇。从几千篇到百篇,再从百篇到二十八篇,不仅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从此绝续,而且流传下来的也未必是精华,司马迁笔下远古的历史,主要取自于《尚书》残存的二十八篇。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有理由怀疑司马迁笔下的真实。尤其对一些局部问题,或对一些具体事件,质疑、反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司马迁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这一点,我们不用怀疑,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仍在编撰历史的笔下对下令处他以腐刑的汉武帝刘彻保持公正这一点,我们也不用怀疑。由此,我们应该相信司马迁。退一万步说,司马迁以后的任何史学家站出来反驳司马迁,指出其编撰历史的不真实,我们该相信谁呢?是相信离当时的历史最近的司马迁,还是相信离当时的历史愈来愈远的史学泰斗们呢?我以为,相信历史的第一准则是客观真实,而当客观真实给人留下不能信服的空隙时,似乎应当相信编撰历史的人,这种人越老越值得信任,老得连我们的父辈、祖父辈、祖父的祖父以上诸辈都不认识的人,本身就有了历史感,就有了见证历史的客观性,我国公元前的历史,值得信任的第一位老人,是司马迁。推崇这位老人值得信任,不仅是因为他亲身经历并见证过《史记》中的数十年历史,而且是因为他掌握远古时期历史的史料比后人翔实,并亲自考证过禹穴、孔丘讲学等历史遗迹。倘若有人不信任他,把那时的历史搬出来恶搞,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成是他在外面包了二奶,把孔丘收三千弟子说成是骗弟子的腊肉吃,我们就该把司马迁这位老人请出来,用厚厚的《史记》扇他两耳刮子,然后告诉他:历史是你的祖宗,是把你延续出来的根脉,恶搞历史,将会在你的子孙身上得到报应。 显然,以上这些文字,还是没有说清从史记出发去哪里。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大的范畴讲,似应出发到《史记》记载的那段历史中去。但《史记》是一座极其丰富的博物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医药、宗教、哲学、民俗等等等等,无所不包容,无所不记述,包括哪一年涝、哪一年旱、哪一天地震、哪一天出现流星等等,,都记述得非常清楚。这些类似理科的历史,像我这种文化不高,参加工作后接触理科知识不多的人,显然缺乏向这些领域走的热情和能力。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变得慵散了,因而只能做些闲散人所做的中庸性思考和写作。这便成了我读《史记》要去的方向。 这种中庸性思考,对我来说是一种摧毁,我们有一代人,包括我在内,是在“文革”时期受的历史故事教育,那不是为了育人,而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如“砸烂孔家店”,比今天网络上的恶搞还来得猛烈,为了批判某些人甚至某个人处事温和,便把孔老夫子拉出来批判,用阶级斗争的武器集中起攻击中庸之道的火力,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故事等来了个政治需要的颠覆。我打小受的这种教育,在读了《史记》之后,又来了一次颠覆。例如陈胜,小时候烙进脑子里的陈胜,是农民领袖,是率先扛起推翻秦始皇暴政旗帜的旗手,尤其是他那“苟富贵,勿相忘”的经典名言,不由得使人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但读《史记》,陈胜却令人大失所望。他自立为王后,与他携手举起反抗旗帜的吴广,作为他统兵抗敌的大将,一直搏杀在一线,为他扩展地盘、壮大实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可吴广手下一个坏蛋叫田臧,谋杀吴广,并把吴广的脑袋献给陈胜。按照正常的历史逻辑推演下来,陈胜应该气愤至极,速速下令把田臧的老脑砍下,为战友报仇。而《史记》记载的陈胜,没有愤怒,没有伤心,而是把宰相印信授予田臧,同时任命他为上将,接替吴广,司马迁的刀笔之下没有记载陈胜与田臧谋杀吴广的阴谋,可留给后人的客观史实,却是他们合伙谋杀吴广无疑。不仅如此,陈胜当王后,家乡一些年轻时的朋友——当然都是穷朋友——纷纷前来投靠。陈胜却觉得这些人不高雅,脏兮兮的,没有身份,有失他这个王的面子,因而听从坏人教唆,对他们大开杀戒

目录

读史的路径——《从<史记>出发》序
炎黄华夏
尧·舜的大德
怪褒姒什么呢
君德在明
臣德在公
谁杀的吴起
毛遂·魏无忌·鲁仲连
老子·妻子·儿子
和氏璧·蔺相如
战无定法谋为高
商人·政客·吕不韦
为秦始皇的身世申辩几句
死马焉值千金
复仇无度非君子
匕首·刺客·荆轲
刺客也有品位
践踏历史有小人
灭六国者,张仪也
“焚书坑儒”话儒生
知识人格的礼赞
李斯,如何为你盖棺定论
泱泱秦国毁于谁之手
为陈胜遗憾
霸而含情泣悲风
善用能人者属大能
帝王听劝亦自华
背水·绝地的杰作
狗烹弓藏自有缘
真难为萧何了
谋大局者出高招
试解陈平的第六计
喝酒相国的无为而治
好个以不死求公道的贯高
合人审食其
人生不幸之大幸
皇帝·人本·辉煌
法律的开明诠释
宝马·露台·秘祝的联想
两个太阳照大地
饲养员与周勃
不造阴间天堂
老侍郎冯唐
民谣亦有谬误
周勃其人
冒顿单于赞
使者当派好人
贾谊的建树
树起思想的旗帜
拯救《尚书》
由文帝刘恒的遗诏想到的
七国叛乱的历史昭示
晁错与袁盎
周亚夫,宫廷政治的殉葬品
景帝刘启的法制情结
死硬也是一种活法
后宫,溅血的黑漩涡
皇后·太后·太皇太后
心平气和地面对门庭
追求正义终无悔
小小水珠闪烁着太阳的光芒
儒术造就的“酸儿”
公孙弘的“为儒”之道
黄河,流淌着对贪官的恨
“金屋藏娇”的童话
李广,一座耸立的高峰
“等不及了”说
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武帝刘彻肃贪
卜式,炎黄人的典范
南越的恩怨情仇
武帝刘彻的明察
战神卫青
站在卫青羽翼下的霍去病
苏武牧羊
张骞出使
晚了的感叹
江充挑起的皇室血拼
昂立于历史的正义舞台
出发去哪里(后记)

节选

炎黄华夏
  盘古开天地以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炎黄祖先,从黄河、长江出发,走向广阔且蛮荒的华夏各地;开垦放牧,繁衍生息,生育后代。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华夏的版图,走到哪里,那里就是祖国,那里就成为华夏的版图。年复一年的大自然造化,使得走向各地的炎黄祖先,在一定的区域形成了人类进化才有的民族特色,并以相应的文字、语言和区域,将炎黄子孙的不同民族风格凸显出来。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诠释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有的炎黄印记。
  毛泽东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司马迁说,五帝的年代太久远了,就连残缺不全的《尚书》,也只是记载尧以来的事。讲到尧,当然不能不从残缺的《尚书》中追溯他的贵族出身。于是,司马迁从黄帝与炎帝的战争开始,梳理尧的祖先的发展脉络:炎帝神农氏势力衰弱,诸侯相互侵伐,于是黄帝轩辕举兵征讨,固了炎帝的统治地位;炎帝打算侵犯诸侯,黄帝于是带领诸侯,在阪泉之野三战炎帝,形成了自己统治天下的霸主地位;蚩尤作乱,黄帝率四方诸侯在涿鹿生擒蚩尤;再经过黄帝子孙的若干代传接,使尧在黄帝的血脉中横空出世。在梳理尧的祖先这些遥远历史中,司马迁的刀笔没有刻意追溯什么叫炎黄子孙,但他传递了炎黄中华的诸多信息。
司马迁写道:从前有四个口碑和德行都不好的人,一个叫“浑沌”,一个叫“穷奇”,一个叫“梼杌”,一个叫“饕餮”,尧把这四人放逐到四境最偏远的地区,叫他们去抵御人面兽身的妖魔鬼怪。这之后,司马迁的刀笔就再也没有光顾他们。这四个人可都是名门之后,他们被放逐到最偏远落后的地方之后,不会坐在那里等死,也不大可能被本就不存在的人面兽身的妖怪吃掉,千方百计生存下来,并不断求得发展壮大,是他们惟一的出路和选择。可以想像,若干年以后他们成为一方诸侯是可能的,成为一国之君也是可能的。虽然他们在蛮荒之地的生存会打上强烈的部落印记,但他们是炎黄子孙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从《史记》出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