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朝华著
页数:303页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221206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布依语汉语名量词概说、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语义基础对比、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分类对比、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功能对比、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对比五章。主要有: 布依语汉语的名量词系统 ;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名称溯源等。
作者简介
刘朝华,男,云南省镇雄县人,2004年7月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目录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描写法
三、比较法
四、解释法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原型理论
二、静态分析法
三、语法化理论
第四节 研究的材料与范围
一、主要材料和范围
二、次要材料和范围
第一章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概说
第一节 布依语汉语的名量词系统
一、布依语的名量词系统
二、汉语的名量词系统
第二节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名称溯源
一、布依语名量词的名称
二、汉语名量词的名称
第三节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范围
一、布依语名量词的范围
二、汉语名量词的范围
第二章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语义基础对比
第一节 布依语和汉语中的事物范畴
一、布依语汉语中的范畴原型
二、布依语汉语中的基本层次范畴
第二节 范畴化的原则和手段
一、范畴化的两个原则
二、范畴化的手段
第三节 事物的“量”
一、“量”的含义
……
第三章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分类对比
第四章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功能对比
第五章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对比
节选
《布依语汉语名量词对比研究》: 量词词性的稳定性也常常作为名量词分类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最早见于丁声树等(1961),其中名量词的次类就有“临时量词”一种;后来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也采用了这个分类标准,赵先生(1968)在其量词的分类中列出“暂时量词”一类,吕先生(1980)、朱先生(1982)在他们的量词分类中也列出“临时量词”一类,但是他们都是根据名词暂时借用来充当量词的情况来立类的。客观上讲,临时量词的量词特性不很稳定,而个体量词、度量量词等则是词性比较稳定的量词,因此,刘月华(1983)根据量词词性稳定的程度分出“专职量词”和“借用量词”。量词的来源标准和稳定性标准实际上都涉及量词的历时变化,这对于了解量词的性质和发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量词的演化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两者面临的难题。 根据量词的“表量”特征对名量词进行分类是对语义标准的继承和发展。刘世儒(1965)认为“量”就是名物的“分量”,可分为“虚量”和“实量”两种;“虚量”是指名物不核算分量,也就是不计算重量、容量、距离、面积等,“实量”就是指实际称量名物的分量,包括标准称量和普通称量两类。根据表量的区别,刘先生把名量词分为表虚量的“陪伴词”、表实量的“称量词”和处于两者中间的“陪伴称量词”。这是量词研究的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按照一个标准对量词进行的分类,一方面不仅发展了王力(1943)、高名凯(1948)所依据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开启了量词分类的新纪元。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分类标准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但昭示了从一个标准进行分类的可行性。陈望道(1973)根据“单位的量有一定和不完全一定的区别”,把名量词分为有定量的“计量单位”和无定量的“形体单位”两种。陈先生这里所说的“量”跟刘世儒(1968)论述的“量”实际是一致的,只是陈先生着重凸显了“无定量”的具体含义,不是指事物的“分量”,而是指事物及其运动的“形体”,并且分出了“事物的形体”和“动作的形体”,“事物的形体”又按照形成方式分为四个类别。表面上,陈先生的分类还是按照“量”的标准贯彻到底的,但他对“计量单位”的分析很少,而详细论证了“形体单位”的各种“形体”,因此陈先生的“量”实际指的是“形状量”,尽管他还没有弄清楚“计量单位”与“形体”的关系,但他对“量”的重新认识足以改变人们对量词分类标准的选择。“量“的含义由吕叔湘(1942)的“数量”到刘世儒(1965)的“分量”,再到陈望道(1973)的“形体”,认识不断深化。随着国外范畴理论传入中国,今天人们对“量”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量”不仅指“数量”,还包括“性质”“形状”“大小”“类别”“位置”等,这不仅拓展了人们对量词标准的认识,同时也启发了人们对量词标准的选择;不仅可以从一个层面出发制定标准,还可以从一个点出发制定标准,并且可以把一个标准贯彻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