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觉知 觉醒

封面

作者:陈艳敏

页数:202页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09823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觉知觉醒/漫漫经典情丛书·哲学卷》以人生、哲学思考为主题和主线,通过对老子、庄子、列子、孔子、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西塞罗、苏格拉底、柏拉图、叔本华、列夫·托尔斯泰等中外哲学大家、思想家和优秀典籍的解读与对话,探究生命的本质,追索生命的意义,关注爱、幸福、欢乐以及生死等人生哲学问题,试图呈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哲学观念、哲学视角、人生智慧和人生角度,同时加入自身思考与体悟,探索深邃宽广的哲学世界。

作者简介

  陈艳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文化”系列丛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笺边琐记”系列丛书《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光》,专访集《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面对面》和《与21位跨国企业销售总监面对面》。

目录

第一辑 虚空,无为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读《大学·中庸·论语》
拂去喧嚣,悠然自处——读《老子》
虚空无为,逍遥自在——读《庄子》
顺应本性,无为而为——读《列子译注》
吾道自足,旁事何求——读朱熹、吕祖谦《近思录》
虚空淡泊,率性真纯——读洪应明《菜根谭》
用心灵的视角寻找——读刘再复《世界游思》
有一种灵魂本在故乡——读周国平《朝圣的心路》
喃喃的絮语——读周国平《街头的自语》
站在哲学的高度——读周国平《经典的理由》
让光和美照耀人类前行——读顾城《顾城哲思录》
冯友兰,源自东方的观照——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二辑 觉知,觉醒
化为天空,得千万只眼睛看着你——读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
西方的视角——读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
罗马,一座沧桑的城——读依迪丝·汉密尔顿《罗马精神》
万方俱在,万方俱亮——读塞内加《论生命之短暂》
顺应四时,悦纳所有——读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沉思录》
获取内在的精神自由——读爱比克泰德《沉思录Ⅱ》
这船,在故乡的港口靠岸——读西塞罗《沉思录Ⅲ》
依照本性,特立独行——读叔本华《人生智慧录》
从美学到哲学——读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
叩门吧,人家会来开启——读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
信仰照亮人生——读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
抛开经验,只如初见——读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觉知,觉醒——读阿玛斯《阿玛斯开悟自传》
探寻艺术的本质——读丹纳《艺术哲学》
跨越千年的追索——读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

节选

  《觉知觉醒/漫漫经典情丛书·哲学卷》: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读《大学·中庸·论语》  读了一些现当代人的文字之后,该将目光转向深远,回来读读国学经典了。在灵光寺的书店里,适时邂逅了这个袖珍本的《大学·中庸·论语》,一口气读完。古圣人的文字不多:言简意赅,但句句深刻、隽永,平心静气之中透着浑然的大智大慧和大德,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相传分别为孔子的学生曾参、孔子之孙子思所著,是儒家经典论述修身的篇章,也是中国古代阐释道德文化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大学》和《中庸》成为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著作。  我捧读此书的目的是汲取营养,颐养道德,修养身心,而非研究、评论或做学问,所以仅将触动心灵的句子摘录于此,给予自己一些警醒、鞭策和勉励。无论中外,古圣贤都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探寻大道、人生及自然规律,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接着以正反两种不同的逻辑,详细论述了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此为核心,分别论述了“君子必慎其独”“君子必诚其意”“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等思想,鼓励人们克己复礼,修德向善。谈到修身以正其心,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谈到“君子慎乎德”,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告诫世人不要利欲熏心,丧失道德,本末倒置,“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对今人也有教育意义。  《中庸》通过讲解“中庸”“中和”的深刻内涵,阐述道与人的密切关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继而阐释人尽其性,物尽其性,天人合一的思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中的关键在至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如神”,“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远,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远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讲得深刻而富有哲理,此点不可不记。而天地之道,也可用一句话概括,“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境界高远,读来优美而耐人寻味。它讲中和的理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同时又显示了博大的胸襟和视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它还阐述了谦卑自处、不怨天不尤人等为人处世之道,“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觉知 觉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1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