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景龙著
页数:652页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59088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诗诞生以来,对古典诗歌与新诗的诗学内涵加以探究,盘点中国古典诗学的家底,考察中国新诗的现状,摆正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弄清新诗人从古典诗歌中应该汲取什么,摒弃什么,就成为当代诗歌理论界必须关注也必须承担的一个重大课题了。2004年《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出版后,以其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使本书赢得广泛关注。时隔多年,作者深入思考,对这一理论体系加以修订完善,在对建立中国诗歌史的整体观、借鉴现代学人的思想和方法,为古代诗学的研究开创新的局面,进而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体系提供新的角度与丰富的思维资料。
★本书分为主题篇、方法篇和典型篇三大版块,挖掘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对新诗取得的成就做出肯定。主题篇探讨新旧诗歌共同的主题如时间、爱情、乡愁、自然等主题,方法篇深入诗歌内部,探讨新旧诗歌语言、意象、必行、构思、意境、叙事等技巧,典型篇则选取有代表性的现代诗人如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洛夫、纪弦等,探寻他们与古典诗歌之间的隐秘关系。
★由于杨景龙本身就具有诗人气质和相当高的理论素养,对于古典诗歌和新诗两个方面都很熟悉,就显得得心应手,切中肯綮。他能够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打通古典与现代诗歌之间的通道,为新诗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国内最部贯通中国古典诗学与20世纪新诗的著作,本书是一本有特色的书,其特色可以概括为贯通古今的学术眼光,面向当代的学术立场,坚实厚重的学术内涵。本书旨在贯通古今,探寻现代诗人身上的古典情结,以及古典诗歌中的现代性,试图打通诗歌中的秘密通道,寻找溯源,为新诗的发展开掘更为广阔的根基和营养。
作者简介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安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诗词曲新论》等专著10余部,论著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本书特色
这部书是国内最部贯通中国古典诗学与20世纪新诗的著作,对于建构当代诗学理论批评的中国话语体系、促进当代新旧体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繁荣,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分为主题篇、方法篇和典型篇三大版块。主题篇探讨新旧诗歌共同的主题如时间、爱情、乡愁、自然等主题,方法篇深入诗歌内部,探讨新旧诗歌语言、意象、必行、构思、意境、叙事等技巧,典型篇则选取有代表性的现代诗人如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洛夫、纪弦等,探寻他们与古典诗歌之间的隐秘关系,挖掘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对新诗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本书通过梳理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诗学内涵,盘点中国古典诗学的家底,考察中国新诗的现状,多层面、多角度地贯通古今,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诗学体系。
著名学者向天渊先生将该书与北京大学陈平原先生等著名学者的著作一起,推许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国中心观”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目录
引论:古今贯通,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
主题篇 思想观念的渗透
第一章 时间生命主题
一、及时有为与及时行乐
二、惜春悲秋与同情悲悯
三、超越有限走向无限的努力
四、新诗对主题的拓展
第二章 爱情主题
一、风骚传统
二、伦理精神
三、重情倾向与叛逆色彩
四、悲剧调性
五、女性写作
六、对爱情负面的反思
第三章 社会政治主题
一、诗骚基因与儒家诗论
二、泛社会政治化传统的形成
三、新诗理论批评对传统的全面接续
四、社会政治性的新诗创作
五、对新诗泛社会政治化倾向的思考
六、诗歌与社会政治的疏离
第四章 爱国主题
一、诗歌史上一条粗重的线索
二、现代新诗的爱国歌唱
三、屈原的传统
四、乡愁诗的爱国情感
五、爱国主题的模式、新变与解构
第五章 乡愁主题
一、乡愁的实质与家园的意义
二、思乡与思亲
三、故乡情与祖国情
四、从地域到文化
五、情感寄托与灵魂归依
六、几种表现模式
七、一个反题:客舍似家家似寄
第六章 自然主题
一、农业文明孕育的哲学思想
二、哲学思想与诗学主题
三、新诗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四、城市批判与回归自然
方法篇形式技巧的传承
第七章 语言形式
一、旧形式的打破与新形式的建设
二、押韵与分节
三、几种体式
四、复沓章法与双句偶对
五、字句节奏
六、语汇辞藻
第八章 意象化
一、意象与意象组合
二、意象化的意义
三、几个古今通用意象的梳理
四、意象的消解
第九章 比兴寄托象征
一、比兴象征溯源
二、象征的传统
三、现代主义诗歌与象征
四、新诗普遍使用的手法
五、使用象征手法的原因
第十章构思立意
一、原型、母题的笼罩
二、《蒹葭》模式的演变
三、“神女”母题的延续与突破
四、几组古今文本比较
第十一章 意境氛围
一、意境理论的提出与深化
二、流行的解释与新诗意境理论
三、新诗对古典意境的借鉴
四、新诗营构的全新意境
第十二章 叙事性与戏剧化
一、90年代流行的诗学概念
二、叙事性和戏剧化溯源
三、新诗中的惯用手法
四、80年代以来的应用情况
第十三章 主情、主知与主趣
一、主情:唐诗的路径
二、主知:宋诗的路径
三、主趣:元曲的路径
第十四章用典、拟作与互文性
一、使事用典
二、拟作与效体
三、跨文体改写与集句
四、域外、当代与本土、传统
典型篇个体标本的解析
第十五章 刷洗的旧诗与放脚的鞋样——胡适与古典诗学
一、开辟鸿蒙之功
二、政治与伦理
三、兼收旧体,新旧杂陈
四、胡适与古典诗学
第十六章 东方老憨的华胄情结——闻一多与古典诗学
一、爱国与忧民:闻一多与屈原、杜甫
二、闻一多诗论的古典内蕴:做诗的观念三美理论镣铐说
三、闻一多诗歌语言形式上的古典因素
第十七 章芬芳哀怨的雨中丁香——戴望舒与古典诗学
一、古典派的内容:爱情亲情与乡愁国爱
二、比兴象征手法:复意与重旨
三、语词、句法与韵律
四、译作中的古典诗学因子
第十八章白石风味与形迹——卞之琳、梁宗岱与古典诗学
一、白石词与卞之琳诗
二、白石词与梁宗岱诗论
第十九章 横移中的纵承——纪弦与古典诗学
一、伦理精神与重情倾向
二、故乡与故国情思
三、知性与谐趣
四、反向模仿:影响的焦虑
五、嗜酒与狂放
六、原型形式及其他
第二十章 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与古典诗学
一、乡土苦恋故国情结:与屈原赋
二、天纵才气狂放不羁:与李白诗
三、柔情健笔琢炼清雅:与姜夔词
四、冶多元传统于一炉
第二十一章 与李贺共饮——洛夫与古典诗学
一、题咏古代诗人:对诗人诗艺的追摹、理解与诠释
二、对古典诗歌语言形式、意象意境的借鉴
三、跨文体改写与互文性写作
四、故国情思与伦理精神
五、理论认识上的自觉
第二十二章 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与古典诗学
一、女性色彩与妩媚风韵
二、浪子的家国记忆
三、边塞与山水
四、余论
第二十三章二百一十六轮月亮同时升起——任洪渊与古典诗学
一、从两首情诗说起:《黑陶罐里清莹的希望》和《她,永远十八岁》
二、“互文性”的用典、拟作和改写
三、影响的焦虑:组诗《汉字,2000》
第二十四章 忧伤的花朵——舒婷与古典诗学
一、题材的人性内涵
二、执着忧伤的悲美
三、曲折层递的结构
四、清新柔婉的语言
五、朦胧隐约的意境
六、局限与超越
第二十五章 豪放与悲慨——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与新边塞诗
二、新边塞诗派的形成与兴盛
三、时代与地域的可比性
四、诗人与诗风的可比性
五、遗传与变异: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现代超越
第二十六章 以俗为雅,以丑为美——元散曲与新生代诗
一、社会地位与文学观念
二、题材选取与语言形式
三、以俗为雅与以丑为美
四、余论:利弊得失的双重思考
第二十七章 烈性酒与浓缩铀——白话小诗与绝句小令
一、发展概况:潮头、间歇泉与涌浪
二、艺术优势:短小与集中
三、形式比较:有法与无法
四、内容比较:过与不及
附录
月亮的背面——古典诗歌的负面影响
中国现代新诗的诗体建设问题——以古典诗歌为参照
后记
增订本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