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劳动与社会再生产:工作场所内外的身份区隔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

封面

作者:郝彩虹

页数:2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3523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有建筑企业劳动关系变迁的事实为背景,围绕“在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分配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建筑工地职工和劳务工之间何以没有实现雇佣工人的团结,而是形成了工人内部的分化与隔离关系”这一核心议题,以对国有建筑企业地铁工地身份区隔劳动控制的发现为起点,分别从身份区隔在地铁工地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社会机理,其产生的宏观背景和微观机制,取得合法性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以及对职工和劳务工的主体行动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核心议题进行了回答。以此为基础,发现身份区隔在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互为再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简介

郝彩虹,社会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主要从事劳动问题、家庭问题研究。近五年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校级重大重点项目两项,独立发表劳动社会学、家庭社会工作等方向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译著一部,参与教材编写一部。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国有建筑企业劳动关系变迁的事实为背景,围绕“在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分配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建筑工地职工和劳务工之间何以没有实现雇佣工人的团结,而是形成了工人内部的分化与隔离关系”这一核心议题,以对国有建筑企业地铁工地身份区隔劳动控制的发现为起点,分别从身份区隔在地铁工地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社会机理,其产生的宏观背景和微观机制,取得合法性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以及对职工和劳务工的主体行动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核心议题进行了回答。以此为基础,发现身份区隔在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互为再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问题:从劳工到工作场所内外的权力关系
二 当代劳工的境遇、意识与行动
(一)作为当代劳工主体的农民工
(二)作为特殊劳工的建筑农民工
三 劳工所处的权力关系格局:来自经典理论的启示
(一)工作场所的权力关系
(二)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
(三)现代公民身份制度与社会控制
四 关键概念:身份区隔
五 篇章结构
第二章 田野与方法
一 田野概况
(一)田野概貌
(二)内部承包:生活统一与生产包工
二 职工与劳务工的构成情况及其社会机理
(一)性别构成:分工、关系与住房资源的影响
(二)年龄构成: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作用
(三)地域构成: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
(四)教育水平构成:学历高低背后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田野中信任的获得
(三)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身份区隔:生发于社会土壤的劳动管理策略
一 身份区隔:由“昆厂”到E标段
二 劳动分工与劳动控制:两个系统
(一)身份主导的劳动分工与控制
(二)劳动时间设计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动机
(三)先验的主体与规训策略
(四)工资计算与支付方式的刚性和弹性
三 劳动和社会保护:双重标准
(一)真真假假的劳动合同
(二)工种、效率与劳动保护
(三)社会保障:城乡之间
四 劳动力再生产:双向分隔
(一)公共食堂: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
(二)住宿生活设施:隔离与统一
(三)休闲与娱乐:身份与惯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业改革、国企改制与身份化用工
一 由计划到市场: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历史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建筑业概况
(二)建筑行业市场化改革历程
二 经济绩效导向与国有企业改制
(一)由行政部门到股份公司:国家控股上市建筑企业沿革简史
(二)国家注资与社会融资:国家控股上市建筑公司的资产关系
(三)落实股东经济诉求:国家控股上市建筑公司的业绩考核体系
三 改制后国有建筑企业身份化用工的升级
(一)工资总额核定方式变化与身份化用工
(二)国家劳动政策调整与身份化用工
(三)市场环境、低价竞标与身份化用工
(四)强势业主、抢工期与身份化用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现代化、治理意识形态与差别公民身份
一 建构差别公民身份:全能主义与城乡分治(1949—1977)
(一)全能主义政治的形成与巩固
(二)城乡分治
二 生产新身份:发展主义与农民工政治(1978—2001)
(一)改革开放与农民工政治
(二)中国式发展主义
(三)农民工政治的演变
三 迈向平等:民生/稳定主义与农民工保护(2002—2017)
(一)民生/稳定主义
(二)农民工保护政策
(三)利益调整、制度惯性与消除差别公民身份的艰巨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身份再生产:多重身份区隔下的职工和劳务工
一 职工:主人翁与雇佣工人之间的角色交替
(一)基于经济理性的主人翁
(二)劳资矛盾的隐喻:离职
二 劳务工:生存伦理与弱者的武器
(一)身份区隔与生存伦理的日常实践
(二)工伤维权艰难与弱者的武器
三 未来:城市之光与乡土之根
(一)两种不同的高流动性:空间流动与契约流动
(二)城市之光与乡土之根:“我们”与“他们”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 身份区隔:劳动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互为再生产
二 身份区隔作为当代劳动问题研究视角的普遍意义
三 以国家—公民关系的调整推动劳动一资本力量的平衡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劳动与社会再生产:工作场所内外的身份区隔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文库》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1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