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海音,鲁迅,梁启超等著
页数:1557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24012610000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城南旧事》是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来,不但在台湾畅销不衰,在大陆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角一一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地融人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个中深意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惟一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则写于厦门。这十篇散文,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是研究鲁迅先生早期思想和生活的重要资料。这些作品,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
《海底两万里》是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于1870年。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环球旅行的故事。所谓“两万里”,指的是法国古里,而古里又有海、陆之分,一古海里约合5.556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游,这里的两万里应该是两万古海里,合十一万公里。十一万公里的海底旅行,毫无疑问是内容丰富、光怪陆离的。在神秘的海底,我们能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能看到我们平时不敢想象的,可以说无奇不有。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而且可以打猎;原来,海底也有煤矿;在印度洋,潜艇成员与鲨鱼展开搏斗,场面惊心动魄;在红海,他们追捕一条频临绝种的儒艮,儒艮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你吃过儒艮肉吗?你知道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海洋到底有多深吗?你能想象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有多快吗……
《老人与海》: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佳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名著,一位永不言败的“硬汉”老人,演绎一场寓意非凡的勇气之战。书目,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少年中国说》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拥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在为《少年中国说》设计封面和内文插图时,本社特别选用了有名油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先生创作的油画《国学研究院》中梁启超先生的画像,以及有名国画家曹留夫先生创作的国画《梁启超画像》,并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这两幅作品生动传神,将一代大师的风采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栗县。1918年3月8日生于本大阪,小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同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作品极其丰富。著有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义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则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删集《薇薇的倒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奄话集》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续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其作品共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属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中国近代有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相关资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科目要求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学生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语文科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光明日报》
目录
第一编 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后记
英子对英子
第二编 英子的乡恋
北平漫笔
虎坊桥
天桥上当记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
《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丛书:朝花夕拾》
《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丛书:海底两万里》
《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丛书:老人与海》
《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丛书:少年中国说》
节选
《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们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的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那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袄,也都脱了下来,搭在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