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余子侠//方玉芬
页数:308页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22371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选文大体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次, 并且按照大的历史时段分章对其时幼教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及时代特色加以简略的介述。内容包括: 先秦时期幼教名著选读、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幼教名著选读、隋唐两宋时期幼教名著选读、元明清时期幼教名著选读等。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幼儿教育,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和教育发展史上,幼儿教育史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代有成。借鉴和继承这些前人教育后代的理论和经验,因其本于自身国情、适于民族特性,在今日中国显得更为重要!缘此,依据“古为今用”的原则,编者选编了这本幼教名著资料,并为了读者的阅读方便而加以适当的注解。
目录
弟子职
季氏(节录)
曲礼(节录)
内则(节录)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胎教
保傅(节录)
周室三母
邹孟轲母(节录)
命义篇(节录)
本性篇
诫子书
诫外生书
杂说(节录)
教子(节录)
勉学(节录)
第三章 隋唐两宋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妊娠候
养胎(节录)
贞观政要(节录)
伤仲永
温公家范(节录)
正蒙(节录)
袁氏世范(节录)
立教
童蒙须知
三字经(节录)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纯正蒙求(节录)
小儿语
续小儿语
社学要略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护胎
论小学
治家格言
父师善诱法(节录)
教童子法(节录)
小学韵语(节录)
第五章 晚清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去家界为天民(节录)
论幼学(节录)
与月岩四弟书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节录)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蒙养镜序
第六章 中华民国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
美育实施的方法(节录)
随感录二十五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上海的儿童
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节录)
游戏教育(节录)
儿童的心理
我们的主张(节录)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节录)
我国现时最需要的是何种幼稚园教育
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节录)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创造的儿童教育(节录)
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节录)
解放儿童
二十五年的体会(节录)
第七章 共和国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儿童的发展与教养(节录)
儿童保育与人性改造(节录)
了解少年儿童是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儿童教育的远景
学“生”的孩子
对于边区儿童的意见
给湖南省师范学校的一封信
幼儿的“教”和“养”——关于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
把幼教工作同社会主义建设紧紧地联系起来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
愿小树苗健康成长
把教养儿童的责任担负起来
致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儿童保育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
把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节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弟子职
季氏(节录)
曲礼(节录)
内则(节录)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胎教
保傅(节录)
周室三母
邹孟轲母(节录)
命义篇(节录)
本性篇
诫子书
诫外生书
杂说(节录)
教子(节录)
勉学(节录)
第三章 隋唐两宋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妊娠候
养胎(节录)
贞观政要(节录)
伤仲永
温公家范(节录)
正蒙(节录)
袁氏世范(节录)
立教
童蒙须知
三字经(节录)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纯正蒙求(节录)
小儿语
续小儿语
社学要略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护胎
论小学
治家格言
父师善诱法(节录)
教童子法(节录)
小学韵语(节录)
第五章 晚清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去家界为天民(节录)
论幼学(节录)
与月岩四弟书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节录)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蒙养镜序
第六章 中华民国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
美育实施的方法(节录)
随感录二十五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上海的儿童
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节录)
游戏教育(节录)
儿童的心理
我们的主张(节录)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节录)
我国现时最需要的是何种幼稚园教育
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节录)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创造的儿童教育(节录)
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节录)
解放儿童
二十五年的体会(节录)
第七章 共和国时期幼教名著选读
儿童的发展与教养(节录)
儿童保育与人性改造(节录)
了解少年儿童是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儿童教育的远景
学“生”的孩子
对于边区儿童的意见
给湖南省师范学校的一封信
幼儿的“教”和“养”——关于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
把幼教工作同社会主义建设紧紧地联系起来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
愿小树苗健康成长
把教养儿童的责任担负起来
致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儿童保育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
把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节录)
节选
《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 这一时期从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起,至公元1276年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为止,将近八百年的历史。杨坚于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以后,广征儒家经典,重新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其子隋炀帝杨广积极致力于推行民族大融合,在重视儒家学术的同时,并不排斥佛道等异家学说。至唐代,唐太宗即位后,继续推行以儒为主、兼容佛道的宽松的文教政策,使得唐代的文化和教育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这种相对开明宽松的文教政策为后世宋明理学的诞生准备了较好的历史条件。 经过五代半个多世纪分裂割据的战乱年代,武将出身的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总结治国方术,吸取历史教训,深知“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的道理,在“杯酒释兵权”之后,积极强化文官政治,“宰相须用读书人”成为定制。此种“文治”国策与科举制度一道强烈刺激着民间读书做官的热情,有利于教育走向更广大的社会层面。宋代承袭了唐代的“主以儒学,辅以佛道”的总体精神,在突出儒学主干地位的同时,基本上做到了兼容佛道。宋代抬高儒学地位的法宝依旧是尊孑L崇儒,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是,更加借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更有一批思想家将儒、道、佛诸家融合一起,以儒家的伦理为基本,结合道家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佛教相对精致的思辨哲学,熔炼加工成一种新的儒学,即理学。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是周敦颐,其弟子程颢、程颐袭其衣钵并加以发展,创“理气说”和“居敬穷理说”。此外,邵雍的“先天说”和张载的“心性说”亦有很大的影响。及至南宋,陆九渊与朱熹分别继承和发展了“大程”(程顥)和“小程”(程颐)的学术思想,尤其朱熹并集前代理学之大成。若从哲学的角度划分,宋代理学可分为三类:一是“理”一元论,以“小程”、朱熹为代表;二是“气”一元论,以张载为代表;三是“心”一元论,以“大程”、陆九渊为代表,至明代则以王守仁为其集大成者。 持“气”一元论的代表人物张载,力图从自然物质性去探讨人性的气质。他认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物质性的气凝聚而成,因而气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气又可以分为看不见的“太虚”和看得见的“气”两种状态,所以人生下来就有太虚的本然之性和气之性,前者即“天地之性”,后者即“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理(天道)的体现,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人形成之后才有的,是善恶相混的。为了恢复先天的善性,就必须排除气质之性的蔽塞,变化气质,返回到本然的善性。由是他认为,教育和学习能够变化气质,并主张从“发源端本处”即开始“正蒙”或“正始”,“故善养子者,必自婴孩始,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性美,教之以好恶有常”。 持“理”一元论的代表人物朱熹,承袭了张载关于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他认为人同万物一样都是禀受理与气而生的,理在先,气在后。在他看来,“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而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天地之性与“天理”对应,为至善无恶;气质之性与“人欲”对应,为万恶之渊。正是基于此,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这种将“天理”与“人欲”、“人心”与“道心”对立起来的观点,将“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过分注重“外铄”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方面的灌输与训练,使得他一方面十分重视加强儿童阶段的教育,为变化气质和人的成长打好坯模,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弊端,对此后世学者多有批议。 持“心”一元论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学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心学”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在他看来,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谓“明理”即是“明心”、“立心”。缘此,陆九渊认为为学应以“明心”、“立心”为根本,要自作主宰,不要役于外事外物,“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这种重视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具有“内发”论的思想倾向,与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隋唐以来施行的科举制度也对古代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是时虽未成为定制,但其考选方式和取才精神无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至唐代,科举制度基本定型,在考试设科、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