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夏超明
页数:144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14143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康复心理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编写原则坚持理论为基、实践为要、能力为重,突出应用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普及性。全书共分12章,按康复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康复心理学基本技能、康复心理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理康复三大板块编写。强化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临床康复实践技术应用相统一,重视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统合培养。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图片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 《康复心理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可供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使用,也可供其他医学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及培训使用。
作者简介
第一主编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高教所所长。医学心理学教授(三级),多年来致力于医学教育研究与管理、医学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医学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万州区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获国家、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及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主持完成市级以上项目30余项,编写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撰写论文50余篇。
本书特色
本套教材的编写旨在深入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的精神,满足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其主要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本套教材共包括17个品种,分别是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生理学、人体运动学基础、康复诊断基础、疾病学基础、实用药物基础、医学影像学、康复医学导论、康复评定技术、运动疗法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康复心理学、老年康复训练。主要供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使用,同时可作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自学、培训、进修教材。
目录
第一节 康复心理学概述
一、康复心理学的概念
二、康复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相关学科
第二节 康复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简史
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
二、康复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简史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康复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康复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_
三、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康复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基本理论及观点
二、精神分析理论提出的依据
三、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基本理论及观点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心理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基本理论及观点
二、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
第四节 心理生理理论
第三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一、心理现象
二、心理的本质
第二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二、记忆
三、思维
四、想象
五、注意
第三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三、情绪的表现与识别
第四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的特征
三、意志的品质
第五节 人格
一、人格的概述
二、人格心理特征
三、人格心理倾向性
第四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疾病、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五、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二节 心理应激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的基本过程
三、心理应激模型
四、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心理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一、心理挫折
二、心理防御机制
第五章 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
第六章 心理障碍
第七章 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技能
节选
《康复心理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一、心理挫折 (一)心理挫折的概念 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使行为进程受阻或被耽搁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二)心理挫折的原因 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较多,可归纳为外界客观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 1.外界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因素 由于各种无法克服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噪音、恶劣的天气、地震等),导致个体行动受阻,目的不能实现。如病房噪音过大导致患者无法好好休息。 (2)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宗教、种族等社会环境的限制,使人的动机与目标的满足和实现受到局限。社会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心理挫折远多于自然环境所致,影响也大得多。 2.个体自身因素也称个人起因的挫折,主要涉及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限制,包括年龄、性别、知识、经验、生活经历、性格、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如人格极端内向者想成为优秀的销售人员、智力低下者想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这些目标均超出了个体的心理能力,难免产生心理挫折。 (三)心理挫折的影响因素 1.报负水平个体对自己所要达成目标的期望水平。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的期望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期望水平越高,实现的难度越大,越容易超出其实际水平而产生心理挫折。如两位高三学生,甲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而乙则对考专科都信心不足。结果两人同时被普通大学录取,乙心满意足不会产生挫折感,甲则认为是失败而感到挫折。 2.挫折容忍力 个体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挫折容忍力与个体的生理条件、过去遭受挫折的经验和个人对挫折的主观认知判断有关。 (1)生理条件一般来说,神经系统类型属于强、平衡、灵活性高的人比弱型的人容忍力要强;身体健康强壮比体弱多病者更能忍受挫折。如在同样艰难条件下,患有病痛或身体存在缺陷的个体,会受到较大躯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2)过去受挫折的经验挫折容忍力是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习得的能力之一。有两种人挫折容忍力较高,一种是历尽生活的艰辛,久经苦难的磨炼,在同逆境的对抗中提高了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另一种是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经过一定的挫折训练,形成了坚强的性格,学会了处理挫折技巧的人。反之,挫折容忍力差的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从小受到过分的保护和溺爱,在生活中很少或从未遇到过挫折;另一种就是从幼儿起就缺乏爱抚,受到不断发生的挫折情景困扰,压力太大,而变得冷漠、孤独和自卑。 (3)对挫折的主观认知判断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景产生不同的主观认识判断,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受。由于对挫折判断的不同,对同样的遭遇,一个人可能认为是正常的,而另一个人则认为是严重挫折。受过良好教育,主观判断和评价较为现实的人比无知或不切实际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四)心理挫折的常见行为表现 挫折后常见的行为表现如下。 1.攻击包括直接攻击与间接攻击。 (1)直接攻击个体在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直接指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表现为对他人的讥讽、谩骂或肢体暴力以及损坏物体。 (2)间接攻击个体受到挫折后,由于某些因素的阻挠(比如引起挫折的事物不明确或太强大,或直接攻击不符合社会常规和造成更大损失),个体不能将愤怒情绪直接导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只能转向自己或第三者。例如“踢猫效应”,老板训斥员工。员工不敢反击,员工回家与妻子吵架,妻子就打儿子,儿子转身踢小猫。 2.退行当个体受到挫折后,会出现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如恢复其童年的习惯与行为方式,以幼稚简单方式应付当前的挫折。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发生退行性行为,例如一个成年患者在静脉输液、换药时会大声喊叫或因疼痛哭泣。 3.固着 个体在受到挫折后,采取刻板的、盲目地重复某种无效行为。固着不同于习惯。习惯可因为行为无效或被惩罚而改变,固着却不会因无效、惩罚而改变。例如发生失火时,被困在室内的人拼命地推门,虽然推不开,但仍固执地、反复去推。如果改变行为方式,向内拉一下门就可以打开。 4.冷漠个体遭受挫折后表现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通常是在个体长期遭受挫折而无法攻击其挫折对象,又找不到适于发泄的对象,且看不到改变处境的希望时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