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国行
页数:12,440页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711020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 对脱胎于中原文明的河南园林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 并按照历史脉络, 对先秦直至民国的河南园林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河南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思想背景以及自然环境条件, 指出园林产生的基础和影响因素 ; 然后依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类型进行分类阐述 ; 最后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园林的类型、功能、要素、特征、理法以及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等进行总结。完善了中国园林史的研究内容, 凸显了河南地区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并对河南园林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评价。
作者简介
谷建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首批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科技经济、区域经济等研究。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获中原文化名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学术称号。主要从事先秦历史与考古、河流变迁与古代文明、中原文化与姓氏寻根等研究。 田国行,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 郭建慧,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该书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对脱胎于中原文明的河南园林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按照历史脉络,对先秦直至民国的河南园林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河南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思想背景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指出园林产生的基础和影响因素;然后依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类型进行分类阐述;最后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园林的类型、功能、要素、特征、理法以及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等进行总结。完善了中国园林史的研究内容,凸显了河南地区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对河南园林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评价.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河南园林的起源
一、如何探索园林的起源
二、园林发生的物质文化条件
三、河南与中国园林起源的关系
四、河南园林的最初形式
第二节 夏商时期
一、城郭宫室
二、囿与苑台
第三节 两周时期
一、城郭宫室
二、囿与苑台
三、园林思想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皇家园林
河南园林史
一、东汉都城洛阳
二、洛阳“四御苑”
三、离宫别苑
第二节 私家园林
一、梁孝王兔园
二、沁水公主园
三、梁冀诸园林
四、南阳樊氏园
第三节 其他园林
一、祠庙园林
二、陵墓园林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皇家园林
一、都城洛阳
二、华林园
三、西游园
四、光风园
五、许昌宫苑
第二节 私家园林
一、城市私园
二、庄园别业
第三节 寺观园林
一、佛道寺观与园林
二、洛阳的佛寺园林
第四节 其他园林
一、公共园林
二、祠庙园林
目 录
第四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皇家园林
一、隋唐洛阳
二、大内御苑
三、行宫御苑
四、离宫御苑
第二节 私家园林
一、城市私园
二、庄园别业
三、文人园的勃兴
第三节 寺观园林
第四节 其他园林
一、衙署园林
二、公共园林
第五章 两宋时期
第一节 皇家园林
一、北宋开封
二、东京宫苑
三、东京四园苑
四、洛阳宫苑
第二节 私家园林
一、开封私园
二、洛阳私园
第三节 寺观园林
一、佛寺园林
二、道观园林
第四节 其他园林
一、衙署园林
河南园林史
二、书院园林
三、陵墓园林
四、公共园林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
第一节 私家园林
一、王府宅园
二、别墅私园
三、庄园宅院
第二节 寺观园林
一、佛寺园林
二、道观园林
第三节 其他园林
一、衙署园林
二、书院园林
三、馆驿园林
四、祠庙园林
五、陵墓园林
六、公共园林
第七章 民国时期
第一节 传统园林
一、私家园林
二、陵墓园林
三、祠庙园林
第二节 近代校园
第三节 城市公园
一、开封公园建设
二、其他公园建设
第四节 别墅群园林
节选
《河南园林史》: 这首诗采用唐诗常见的叙事章法,分为三节。前八句交代缘起,牛僧孺在宅内引水构池,与以往通常关注水池不同,这次描述的重点是引水的河道。河内布置了许多洛阳石,伊水漫流其间,冲刷折洄,激荡出潺谖的水声,给三伏酷暑带来清凉。中八句进行具体描写,每两句都将河道与池塘对举:河道蜿蜒清浅,伴着呜咽的水声,浪花飞溅如雪;池塘深湛凝碧,荡出无尽的涟漪,水面空旷澄澈。渠石让人联想到瞿塘峡口的滟灏石堆,池塘则使人仿佛置身于潇湘水畔,两者一幽一旷,一动一静,在对比中增添了趣味。后八句是引申和总结,这处水滩让白居易想起客游江南的时光,如今归仁里宅的小滩唤起旧时记忆,巴峡涛声,松江水色,仿佛都在眼前,体现了中晚唐“小中见大”的理水追求。 牛僧孺小滩勾起白居易借石激水、营造水滩的欲望。开成五年(840)白居易在履道里园西渠水中置石构滩。《亭西墙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谖成韵颇有幽趣以诗记之》称:“嵌巉嵩石峭,皎洁伊流清。立为远峰势,激作寒玉声。夹岸罗密树,面滩开小亭。忽疑严子濑,流入洛阳城。”②白居易对此颇为自得,写就《新小滩》给外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牛僧孺:“石浅沙平流水寒,水边斜插一渔竿。江南客见生乡思,道似严陵七里滩,”③但牛僧孺读后颇不以为然,轻描淡写地回应,让白居易“请向归仁砌下看”,不相信履道里小滩会胜过归仁水滩,甚至认为它得自模仿。白居易回了一首《赠思黯》:“为怜清浅爱潺谖,一日三回到水边。若道归仁滩更好,主人何故别三年?”④他顾左右而言他,称自己一日至少游赏三次履道里园小滩,归仁里宅若果真那么好,您为何一别就是三年?牛僧孺、白居易园中水滩的演变,生动展示了唐人造园时互相借鉴、切磋和较量的过程,揭示了唐人园居生活亲切、风雅和幽默的一面。 归仁水滩是牛僧孺的得意之作,但更为后世称道的则是他对奇石,尤其是太湖石的喜好。北宋洛阳人邵博称:“牛僧孺李德裕相仇,不同国也,其所好则每同。今洛阳公卿园圃中石,刻奇章者,僧孺故物;刻平泉者,德裕故物,相半也。”①可见,北宋后洛阳园墅里仍能经常见到牛、李所藏旧石。 牛僧孺任职淮南时,便将“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开成三年(838)夏,苏州太守李道枢赠予牛僧孺太湖石,此后僚属们纷纷效仿赠石,此应是其聚石之始。会昌三年(843)五月白居易为牛僧孺作《太湖石记》,将石分等:“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并阐述了太湖石的品赏标准:“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嗤,若欲云欹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崿霪翳,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② 在白居易的文中,首先关注的是湖石姿态,连用八个比喻:就静态而言像绕山的浮云、天宫的仙人、细润的美玉和锐利的剑戟,从动态来看则像蜷伏翔踊的龙和风,疾走攫斗的鬼和兽。而观赏的时刻不同,感受也各异:风雨晦暝的夜晚,石洞开阖恍如吞云喷雷,凛然可畏;风和日丽的晴天,轻雾未散又像披纱点黛,蔼然可亲。这些都是白居易与牛僧孺“迫观熟察”,反复端详捕获的生动联想,在此基础上白居易提炼出中晚唐“小中见大”赏石理念的经典表述:不大的湖石中仿佛潜藏着三山五岳、百洞千壑,湖石一拳可当高山百仞,眼中一瞥如见山河万里,大干世界的山水奇观,他们在园内堂前便可坐而得之。这一理念前承南朝宗炳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③,后启明代文震亨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