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爱红
页数:243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220257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食品毒理基础》在介绍毒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以应用为目的,突出了食品毒理实验方法及食品中毒物的安全性评价和毒性检测的操作技能,实践性强。主要内容包括: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与转化,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食品中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及免疫毒性,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毒性及其检测,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各章前后安排有【教学目的与要求】及【思考练习题】,便于教学。
《食品毒理基础》可作为高职高专食品类及农产品质量检验等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中职相关专业或食品行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参考书,还可供食品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特色
本书是“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13个章节,对食品毒理基础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与转化,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食品中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食品毒理概述一、食品毒理学的来源和发展二、食品毒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三、食品毒理学的内容和任务四、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食品毒理学与食品安全性一、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二、食品毒理学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二、毒性及其分级三、毒作用及其分类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五、毒效应谱六、靶器官七、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 剂量、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一、剂量二、量反应与质反应三、剂量一量反应关系和剂量一质反应关系四、剂量一反应曲线第三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一、致死剂量二、阈剂量三、最大无作用剂量四、毒作用带
第四节 安全限值一、每日容许摄入量二、最高容许浓度三、阈限值四、参考剂量【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生物膜与生物转运一、被动转运二、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一、吸收二、分布三、排泄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一、经典毒物动力学二、生理毒物动力学第四节 毒物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二、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三、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遏【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四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毒物因素一、化学结构二、理化性质三、不纯物和毒物的稳定性第二节 机体因素一、物种间和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二、机体其他因素对毒作用易感性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因素一、气象条件二、季节 或昼夜节 律三、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四、接触的毒物的容积和浓度五、溶剂六、噪声、振动和紫外线七、防护措施
第四节 毒物的联合作用一、联合毒性作用的种类二、联合毒性作用的机制三、毒物联合作用的方式【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五章 食品中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第六章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第七章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致畸作用第八章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化学致癌作用第九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第十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第十一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第十二章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第十三章 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毒性及其检测实验实训附录参考文献
第二节 食品毒理学与食品安全性一、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二、食品毒理学与食品安全性的关系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二、毒性及其分级三、毒作用及其分类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五、毒效应谱六、靶器官七、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 剂量、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一、剂量二、量反应与质反应三、剂量一量反应关系和剂量一质反应关系四、剂量一反应曲线第三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一、致死剂量二、阈剂量三、最大无作用剂量四、毒作用带
第四节 安全限值一、每日容许摄入量二、最高容许浓度三、阈限值四、参考剂量【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生物膜与生物转运一、被动转运二、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一、吸收二、分布三、排泄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一、经典毒物动力学二、生理毒物动力学第四节 毒物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二、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三、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遏【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四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毒物因素一、化学结构二、理化性质三、不纯物和毒物的稳定性第二节 机体因素一、物种间和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二、机体其他因素对毒作用易感性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因素一、气象条件二、季节 或昼夜节 律三、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四、接触的毒物的容积和浓度五、溶剂六、噪声、振动和紫外线七、防护措施
第四节 毒物的联合作用一、联合毒性作用的种类二、联合毒性作用的机制三、毒物联合作用的方式【本章小结】【思考练习题】第五章 食品中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第六章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第七章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致畸作用第八章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化学致癌作用第九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第十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第十一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第十二章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第十三章 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毒性及其检测实验实训附录参考文献

![[高校教材]食品毒理学-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31.bookschina.com/2009/20091010/B345914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