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英]毛姆等
页数:192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
ISBN:24022720000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套装收录《月亮与六便士》《罗生门》《人间失格》《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九八四》。其中《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作者简介
毛姆(1874—1965),小说家,剧作家。十岁成为孤儿,由叔父抚养长大,性格敏感而孤僻。十七岁是毛姆成长中的重要转折点,他违背叔父要其当牧师的意愿,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游学一年。大学的学术环境让他对写作产生兴趣,并由此下定决心成为作家。二十三岁时,毛姆根据其医学院的经历,写出部长篇小说《兰姆贝思的丽莎》,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他又钻研戏剧,大获成功,成为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他的剧本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上演,《面纱》《刀锋》《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等十几部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短篇小说中有八十多部被搬上屏幕。毛姆一生获得了数不清的文学殊荣,被誉为“很会讲故事的作家”,是世界上很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的人生经历也很好丰富。一战期间,他曾在法国加入红十字会组织作为救护者,也执行过情报任务。二战时,被派往美国担任亲善大使。其恋情波折,曾与同志伴侣环游世界。91岁时,毛姆逝于法国。
目录
《罗生门》
译本序
橘子
罗生门
竹林中
鼻子
戏作三昧
秋
海市蜃楼
地狱变
毛利老师
秋山图
西乡隆盛
舞会
开化的丈夫
蜘蛛之丝
黄粱一梦
《人间失格》
译者序
人间失格
序言
手记1
手记2
手记3
后记
维荣之妻
斜阳
《我是猫》
《简·爱》
节选
首相退下官位,人们屡见不鲜的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演说家;将军脱下戎装,不过是集镇上的一介草莽英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你也许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是无论如何你难以拒绝它,你很难会没有兴趣。他让你不得安生,让你乖乖就范。他为人取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他辩护或者说他的好话,都不再看作是性格古怪,言辞偏激。他的种种毛病为人们津津乐道,认为是成就他取得成绩的必需品。他在艺术上的地位仍有讨论的余地,赞美者的奉承也许像诋毁者的非议一样率性而为,捉摸不定;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有天赋。在我看来,艺术上最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个性鲜明,我愿意原谅一千个毛病。我以为,与艾尔-格列柯相比,贝拉斯克斯是一个更高明的画家,但是习惯势力作祟,无人对他顶礼膜拜:这个克里特岛人,沉迷声色而结局可悲,把他的灵魂的秘密呈现出来,像一份标准的献祭。这个艺术家、画家、诗人、音乐家,有了他的装点,崇高而美丽,让审美意识得以满足;但是这点类似性本能,其原始野蛮的东西是少不了的:他在你面前呈现的还有他本人更了不起的天分。对他的秘密追根溯源,和津津有味地阅读一个侦探故事不相上下。这种秘密好比一个谜,分享了大干世界没有答案的奇观。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最微不足道之处,都显示出一种罕见、扭曲以及复杂的个性。正是因为这点,就是那些不喜欢他的画作的人,都做不到对他的画作漠然视之;也正是因为这点,激起了世人对他的生平和性格的兴趣,好奇之极。 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不到四年之际,莫里斯·赫雷特在《法兰西信使》发表了那篇文章,把这位默默无闻的画家从历史尘埃中挖掘出来,敢为人先,后来的作家或多或少惯随大溜,这才纷纷循声发表文章了。在很长时间里,法国没有人享有比赫雷特更无可争议的权威,他提出的看法不可能不给人留下印象;他的说法看起来有夸大之嫌,但是后来的各种评价肯定了他的评估,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现在稳稳地守住了他先前制定的路线。这一声誉平地崛起,是艺术史上最浪漫的事件之一。但是,我并不打算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品妄加评论,除非作品触及到他的性格。我不能苟同一些画家的出言不逊,说什么门外汉对绘画一窍不通,要表明对他们的画作的青睐,最好是三缄其口,掏出支票簿就是了。认为艺术只是一种才艺,只有手艺人才真正理解,这是一种奇谈怪论:艺术是感情的表露,感情讲一种芸芸大众都能听懂的语言。不过我承认,批评家要是对技巧缺乏实践的知识,很少能够对有真实价值的画作说三道四,而我就对绘画一窍不通。还好,我没有必要冒这种风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莱格特是一个写作高手,又是一个深得人心的画家,在一本小书里详尽地论述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大部分作品,叙述风格令人着迷,堪称样板,因为说来遗憾,大部分叙述风格在英国远不如在法国根深蒂固。 莫里斯·赫雷特在其著名文章里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予以简述,伏笔不少,刺激了人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胃口。他对艺术没有感情用事,只是一心想唤起有识之士的对一个天才的注意,因为这个天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不过赫雷特是一个深谙此道的记者,很清楚“人情趣味”可以让他更容易地达到他的目的。有些人过去与斯特里克兰德接触过,比如在伦敦就知道他的作家,还有在蒙特马特咖啡馆与他相遇的画家,当时见到的不过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这下当头棒喝,发现竟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他们与他失之交臂,于是法国和美国的许多杂志开始发表连篇累牍的文章,一方面各种回忆不断涌现,一方面欣赏评析接二连三,这下把斯特里克兰德的名声大加渲染,吊足了公众的胃口,却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个题目引起广泛兴趣,肯下功夫的维特布雷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在其令人难忘的专题论文里,能够开出一份各方著名权威的清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