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室内无线通信:从原理到实现

封面

作者:[墨]亚历杭德罗●阿拉贡萨瓦拉(Al

页数:333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025271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设计工程师、系统规划人员以及对大受欢迎的室内无线通信领域感兴趣的研究生提供了一本深入透彻的参考书目。它包含建筑内的无线应用和服务,以及有关这些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要素的知识。本书通过实例对用于室内环境的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作者简介

高建军,教授,1968年出生,1991年7月清华大学电子系(5年制)本科毕业,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2月获得电子工业部第十三研究所微电子学硕士学位(师从梁春广院士),1999年3月获得清华大学电子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高葆新教授和梁春广院士)。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做博士后(知识创新工作人员,师从吴德馨院士),2001年出站后获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2001年至2004年,分别应邀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高频技术(HFT)研究所和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电子系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1~9月,以访问教授身份分别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乌尔姆大学工作。2004年至2006年,担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特色

本书为设计工程师、系统规划人员以及对大受欢迎的室内无线通信领域感兴趣的研究生提供了一本深入透彻的参考书目。它包含建筑内的无线应用和服务,以及有关这些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要素的知识。本书通过实例对用于室内环境的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目录

目录
第1章引言
1.1写作目的
1.2宏异构网络的演进
1.3面临的挑战
1.4本书结构

第2章室内无线技术
2.1蜂窝
2.1.1蜂窝的概念
2.1.2GSM
2.1.3UMTS
2.1.4HSPA
2.1.5LTE
2.2Wi睩i
2.2.1历史
2.2.2媒体接入控制子层
2.2.3物理层
2.2.4工业机构
2.2.5Wi睩i标准
2.2.6频谱
2.2.7Wi睩i使用的调制方案
2.2.8多址接入技术
2.2.9功率电平
2.2.10性能指标
2.2.11目标信号电平和链路预算
2.2.12干扰的挑战
2.2.13信道的规划
2.2.14移动性问题
2.3蓝牙
2.4ZigBee
2.5射频识别
2.6专用移动无线电
2.6.1PMR组成
2.6.2性能
2.6.3TETRA
2.7数字增强无绳通信

第3章系统要求
3.1环境
3.1.1公司建筑
3.1.2机场
3.1.3列车和铁路车站
3.1.4购物中心
3.1.5医院
3.1.6竞技场和体育场
3.1.7大学校园
3.1.8地铁站
3.1.9电影院和剧院
3.1.10酒店
3.1.11游轮
3.2覆盖
3.2.1蜂窝
3.2.2Wi睩i
3.2.3无线个人局域网
3.3隔离
3.4泄漏
3.5容量
3.6干扰
3.7信号质量
3.8技术
3.9成本
3.10更新升级
3.11系统扩展
3.12本章小结

第4章无线电传播
4.1麦克斯韦方程
4.1.1高斯定理
4.1.2高斯磁学定律
4.1.3法拉第感应定律
4.1.4安培环路定律
4.1.5麦克斯韦方程的推论
4.2平面波
4.2.1波动方程
4.2.2平面波性质
4.2.3波的极化
4.2.4波在有损介质内传播
4.3传播机制
4.3.1建筑物内部电磁理论的适用性
4.3.2损耗和趋肤效应
4.3.3反射
4.3.4折射(传输)
4.3.5衍射
4.3.6散射
4.3.7波导
4.4材料的影响
4.5路径损耗
4.5.1平均路径损耗
4.5.2链路预算
4.5.3接收机灵敏度
4.5.4最大可接受路径损耗
4.5.5自由空间损耗
4.5.6附加损耗
4.6快衰落
4.7阴影效应(慢衰落)
4.8建筑物穿透损耗
4.8.1无线电波传播进入建筑物中
4.8.2频率变化
4.8.3深度和杂波的变化
4.8.4Ofcom的假设比较
4.9本章小结

第5章信道建模
5.1信道建模的重要性
5.2信号传播模型建模过程中的挑战
5.3模型分类
5.3.1信道带宽
5.3.2传播环境
5.3.3模型构建
5.4模型精度
5.5经验模型
5.5.1幂律模型
5.5.2Keenan睲otley经验模型
5.5.3ITU睷室内模型
5.5.4Siwiak睟ertoni瞃ano(SBY)多路径基模型
5.5.5Erisson多路径分段模型
5.5.6Tuan室内经验模型: 从900MHz到5.7GHz
5.5.7衰减因子模型
5.5.8室内主要路径模型
5.5.9COST231多墙模型
5.6物理模型
5.6.1射线追踪模型介绍
5.6.2Honcharenko睟ertoni模型
5.6.3射线追踪定位模型
5.6.4Lee射线追踪模型
5.6.5多信道耦合预测
5.6.6用于有效射线追踪的角度深度缓存算法
5.6.7智能射线追踪模型
5.6.8混合抛物线方程不分方程模型
5.7混合模型
5.7.1复杂度降低的UTD模型
5.7.2基于测量的预测
5.8室外彩夷谀P
5.8.1COST231视线模型
5.8.2COST231非视线模型
5.8.3宽带无线接入穿透模型
5.8.4Ichitsubo睴kamoto室外彩夷谀P(800MHz~8GHz)
5.8.5Taga睲iura模型——利用穿透开放墙体路径识别
5.9辐射电缆传播模型
5.9.1Zhang模型
5.9.2Carter模型
5.9.3Sese媋睞ragón睠astaón模型
5.10宽带信道特性
5.11噪声考虑
5.11.1噪声源
5.11.2噪声系数
5.11.3室内无线系统的考虑
5.12建筑物内规划工具
5.12.1iBwave设计
5.12.2WiMap4G
5.12.3Mentum CellPanner
5.12.4Atrium
5.12.5WinProp
5.12.6CellTraces
5.12.7EDX Signal Pro
5.12.8iBuildNet DAS
5.12.9Wireless InSite
5.13本章小结

第6章室内无线通信中的天线
6.1天线原理基础
6.1.1辐射条件
6.1.2天线的场区
6.2天线的参数
6.2.1天线辐射方向图
6.2.2定向性
6.2.3辐射阻抗和效率
6.2.4功率增益
6.2.5带宽
6.2.6互易性
6.2.7天线的接收口径
6.2.8波束宽度
6.2.9交叉极化鉴别率
6.2.10极化匹配
6.3天线类型
6.3.1线性天线
6.3.2环形天线
6.3.3阵列天线
6.3.4行波天线和宽带天线
6.3.5微带天线
6.3.6八木灿钐锾煜
6.3.7口径天线
6.3.8喇叭天线
6.3.9单极子天线
6.3.10抛物反射面(碟形)天线
6.3.11智能天线
6.4天线性能相关的问题
6.4.1平均有效增益
6.4.2辐射方向图的外推估计
6.4.3辐射方向图的可靠性
6.5天线测量
6.6MIMO
6.7室内天线案例
6.7.1室内蜂窝通信天线要求
6.7.2全向天线
6.7.3定向天线
6.7.4宏小区天线
6.7.5多频段天线
6.7.6天线安装部署的注意事项
6.8辐射电缆
6.8.1辐射电缆的结构
6.8.2辐射电缆的应用
6.8.3信号传播模式
6.8.4辐射电缆的参数
6.8.5安装辐射电缆的一些实际问题
6.9本章小结

第7章无线电测量
7.1无线电测量的价值
7.1.1经验路径损耗模型的修正
7.1.2基于测量建立的合成信道模型
7.1.3基于测量的室内无线通信设计验证
7.2室内无线测量方法
7.2.1测量作业规划
7.2.2初步实地勘探
7.2.3现场采集和准入权限许可
7.2.4设备清单
7.2.5测量作业
7.2.6数据后处理
7.2.7现场论证
7.3测量系统的类型
7.3.1窄带测量
7.3.2宽带测量系统
7.4测量设备
7.4.1发射设备
7.4.2接收设备
7.4.3其他杂项测试组件
7.4.4测量设备采购指南
7.5室内测量勘探的类型
7.5.1设计勘探
7.5.2现有的覆盖
7.6高效无线测量准则
7.6.1使用MCP规划测量
7.6.2选择合适的导航系统
7.6.3信号的采样和平滑处理
7.6.4文档
7.6.5步行测量的最佳实践
7.6.6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系统验证
7.7模型的修正与验证
7.7.1用于模型修正的测量
7.7.2模型修正结果的影响因素
7.7.3非充分测量对模型修正带来的影响
7.8本章小结

第8章容量规划和定量计算
8.1引言
8.2电信业务综述
8.2.1中继
8.2.2丢失和排队网络
8.2.3繁忙时段
8.3容量参数驳缏方换
8.3.1阻塞
8.3.2服务等级
8.3.3用户流量
8.3.4提供流量和运载流量
8.3.5流量类别
8.4数据传输参数
8.4.1延迟
8.4.2吞吐量
8.4.3延时
8.5容量限制
8.6无线电资源管理
8.7负载共享: 酒店式基站
8.8流量图
8.9容量计算
8.9.1服务类别
8.9.2服务环境
8.9.3无线电环境
8.9.4无线接入技术群
8.9.5方法流程图
8.9.6市场数据分析
8.9.7SE和SC流量需求计算
8.9.8RATGs之间的流量分配
8.9.9承载流量能力的确定
8.10Wi睩i容量
8.10.1挑战
8.10.2事实和数字
8.10.3覆盖设计
8.10.4容量设计
8.10.5额外的挑战
8.11数据去载注意事项
8.11.1使用毫微微小区的数据卸载
8.11.2使用Wi睩i数据去载
8.11.3毫微微小区与Wi睩i
8.11.4Wi睩i的运营
8.11.5UMA/GAN
8.11.6无缝认证
8.11.7调谐Wi睩i进入运营商网络
8.11.8讨论
8.12本章小结

第9章射频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9.1基站
9.2分布式天线系统
9.2.1无源DAS
9.2.2有源DAS
9.2.3混合DAS
9.2.4安装
9.3其他无源射频器件
9.3.1电缆
9.3.2分路器/合路器
9.3.3天线
9.3.4定向耦合器
9.3.5同轴耦合器
9.3.6衰减器
9.3.7环行器
9.3.8终端/空负载
9.3.9天线转换开关
9.3.10天线共用器/三工器
9.4其他有源射频器件
9.4.1放大器
9.4.2有源DAS组件
9.5中继器
9.5.1中继器的布局
9.5.2缺点
9.5.3安装问题
9.5.4优点
9.6本章小结

第10章小蜂窝
10.1小蜂窝的定义
10.2小蜂窝的种类
10.2.1适用于家用环境的毫微微蜂窝
10.2.2毫微蜂窝
10.2.3城域蜂窝
10.2.4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蜂窝
10.3不同情况的小蜂窝
10.3.1容量
10.3.2覆盖范围
10.3.3用户体验
10.3.4性价比
10.4历史与标准
10.5结构和管理
10.6覆盖范围、容量和干扰
10.7商业案例
10.8法规
10.9小蜂窝与其他室内无线技术的比较
10.9.1分布式天线系统
10.9.2Wi睩i
10.9.3中继器和中继节点
10.10市场
10.11未来: 新结构与面向5G

第11章室内案例研究
11.1公共场所
11.1.1情景
11.1.2解决方案
11.1.3通用设计要求
11.1.4通用最佳案例
11.1.5小结
11.2体育场
11.2.1场景
11.2.2解决方案
11.2.3设计要求
11.2.4现场勘测
11.2.5细致的三维建模
11.2.6小区扇区化
11.2.7宏覆盖管理
11.2.8无源互调管理
11.2.9场馆容量设计
11.2.10RF覆盖设计
11.2.11小结
11.3购物中心
11.3.1情景
11.3.2设计要求
11.3.3解决方案
11.3.4天线的选择和放置
11.3.5RF覆盖设计
11.3.6容量计算
11.3.7小区扇区化
11.3.8数据速率覆盖
11.3.9小结
11.4商业园区
11.4.1场景
11.4.2设计要求
11.4.3解决方案
11.4.4干扰控制
11.4.5电梯覆盖
11.4.6RF覆盖的设计细节
11.4.7小结
11.5地铁
11.5.1场景
11.5.2设计要求
11.5.3解决方案
11.5.4RF覆盖设计
11.5.5容量
11.5.6环境挑战
11.5.7无线覆盖图
11.5.8小结

术语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室内无线通信:从原理到实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9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