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敦仁,刘建华著
页数:242页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50335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 讲述了江西宜丰天宝古村刘氏家族近四十位先贤的真实人生, 包括: 天宝墨庄刘氏始祖椿四公、拒交宰相的进士刘体道、捐修百桥的大善士刘士会、孝子义士刘圣文、三代殉国的天宝忠烈刘国柱、七县知县刘宝寿、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刘师舜、南昌大学首任校长刘乾才、著名骨科学专家刘志锐等。
作者简介
刘敦仁,男,笔名文钊,祖籍宜丰天宝,出生于上海,1951年随家人迁居台湾。1963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后负笈欧洲,就读马德里大学及罗马大学,后任职于梵蒂冈新闻处。1969年偕妻子移居加拿大至今,先后从事大学任教、 旅游经营、中关加三国文化交流主持等工作。工作之余从事写作数十年,出版小说及译著十余部,并在各地报刊发表旅游杂文二百余篇,大部分作品创作灵感源自周游世界九十多个 和地区所得。
本书特色
《天宝古村先贤小传/宜丰县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读本》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人物生平进行的故事式解构,读来给人启示和力量,并能引发人见贤思齐的阅读通感。书中先贤的节操、精神和品德,无不感人肺腑、令人钦佩。 这部小传顺应历史认知和时代需要,无疑是我们从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上寻找原点、吸取力量的有益读本。
目录
拒交宰相的进士刘体道
捐修百桥的慈善家刘士元、刘士会
为官尽心的知县刘全周
勇逮狐禅的知县刘干正
重金救人的富商刘高庸
冤比窦娥的富商刘亦庄
铁面御使刘学诗
“白衣卿相”刘型正父子
孝子义士刘圣文
中国第一流人物刘拱宸
“江西完人”刘炼世
纳兰长歌哀悼的天宝忠烈刘钦邻
城亡与亡的天宝忠烈刘大成
三代殉国的天宝忠烈刘国柱
舍亲殉国的天宝忠烈刘光裕
战死沙场的天宝忠烈刘宗元
皇帝旌表的兄弟义士刘应葆和刘份
大似王阳明的知县刘如玉
贤孝兄弟刘应嘉和刘应熹
“标武举”的故事
天宝刘氏义子朱轼
百姓立生祠纪念的知县刘之英
七县知县刘宝寿
南昌教谕刘泉的爱情故事
卖文养家的神童进士刘素存
以人为本的进士刘宝森
鞠躬尽瘁的乡贤刘芷汀
为皇陵选址的风水先生刘认吾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先驱刘化成
讨袁知县刘天衢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刘师舜
安贫乐道的税务局长刘师汤
怀才不遇的地政局长刘己达
智谏县长的刘裁缝
“国共”两党跨党党员刘元昌
南昌大学首任校长刘乾才
著名骨科学专家刘志锐
附录一 曾祖子英公宦湘政绩
附录二 “天宝妹子”对话文坛名家
附录三 长篇小说《天宝往事》评论精选
后记
节选
“大姑岭”是这条古商道上的一座山名,位于现在潭山镇汉塘村内(古天宝辖区)。宋朝绍兴年间,为缉拿盗匪,确保商途畅通,朝廷于大姑岭设立巡检司。延续到清朝末年,该司仍然设有巡检一名、皂隶两名、弓兵六名。直至2000年以前,尚存一座麻石垒成的巡检司亭雄踞山巅,坚固无损,扼守要冲,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年椿四公来到此地任职,自此再没离开,因而大姑岭司亭便成为天宝刘氏后裔的祭祖之地。可惜2001年当地村民为取石料兴建水电站,把这一处珍贵的历史文物拆毁了。如今青山依旧,草木契如,。而我们已无处寻觅始祖遗迹,只能将它存之于文字,常怀纪念。 在中国古代官制之中,巡检只是一个没有品级、不人流的小吏职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所长(兼有税务所长部分职能)。但是,据史料记载,清末的大姑岭巡检,每年俸禄银子竟有三十一两五钱二分,比之于县令每年四十五两的俸银,真不算少。宋朝国家富裕,远胜清末,巡检薪俸,理当不薄,无奈椿四公生不逢时,仅仅任职三四年,宋光宗就被迫退位了。 光宗退位以后,椿四公再没出仕为官,彻底地成为一介平民,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和他的妻子傅氏夫人相中天宝地方依山傍水,土地肥美,气候适宜,便在绕村而过的耶溪河畔一处叫作“十竹亭”(又称“施粥亭”,相传岳飞将军曾在此地开设粥棚赈济灾民)的芦苇洲中盖起两间茅庐土屋,靠织草鞋卖钱为生。椿四公夫妇育有一子,讳名承全,单传四代生育两位五世孙,讳名阳祖、阳可;至第六代,二阳兄弟各生四子,后世称为上、下四房,乃有日后堂皇巨族。此等繁衍生发之力,比之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天地造化之功也不遑多让。 据家族长者讲说,发家立族大业,一要始祖有德,二有择地有灵。意思就是说,一个大家族创兴发旺,实乃始祖之德和宅地灵气氤氲融合的产物,是人杰地灵相得益彰的结果。诸如此类“善德兴家”“倚德任事”观念,不仅是乡村妇男口中的说辞,也是中华民族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信仰。《左传》中有名篇《曹刿论战》,讲述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交战故事。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大军攻打鲁国,鲁庄公迎战之际,一位名叫曹刿的谋士进宫求见,问道:“大王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回答:“我有衣服饮食,不敢独占,一定要分惠众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服从。”鲁庄公说:“我用牛羊、玉帛祭祀神灵,从不虚报数目,一定如实禀告。”曹刿说:“这种小小信仰,并不深诚,神灵不会保佑。”鲁庄公又说:“国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考察清楚,但我一定要求依律依法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据此认定鲁庄公是个忠于职守的有道之君、有德之人,据此可以和齐国交战,并自请参战,辅佐鲁庄公打败齐国。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善德兴家观念深入人心。亚圣孟子曾经总结出“五世而斩”的定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被后世视为家族兴衰规则和王朝更迭咒语。然而天宝刘家昌隆数十代,历久弥盛,后世族裔由此坚信,这便是椿四公的善德福报。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家族进士刘体道从刑部主事任上请假回籍,归省祖坟,为椿四公与祖妣合墓撰写铭表,也道出了“大都创始之祖,积德为上,相地形次之”的真知灼见。 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但是椿四公的德行节操却并未湮没于时光渊薮,而是至今仍然有闻于道。刘体道在始祖夫妇合墓铭表中感慨地写道:“巡检官职虽小,然而专裁择御,独当一面,是故可以积德!”事实上椿四公正是为官清廉、种德于世的表率。从他生前茅庐土屋、不事二主,辍官后不得不靠织草鞋养家糊口,死后连一块墓碑都没有的事实管窥,我们不难逆睹他的节操高标和两袖清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