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先秦政治思想史-刘泽华全集-(上下册)

封面

作者:刘泽华

页数:604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2011522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刘泽华,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1935年2月出生,2018年5月8日病逝于美国西雅图,享年83岁。自1960年大学三年级破格留校任教后,刘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学院执教四十余载,直至2003年退休。刘先生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国社会史中心主任等校内外多种重要学术职务,受聘于多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并担任客座教授,退休后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刘先生著作较多,理论观点自成一体,所提出的“王权支配社会”“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一种‘阴阳组合结构’”等命题和论断,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学术影响极大。在几十年的教学与科研进程中,刘先生带起了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学术团队,以他的学术观点为灵魂,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脉络,找寻传统与现代政治理念间的异同,致力于剖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症结,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被誉为“王权主义学派”或“刘泽华学派”。先生可谓是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刘泽华,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当代史学大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首届主任、“985工程”三期建设重点项目“中国思想与社会创新基地”主任,兼任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及多个专业学会理事。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王权主义反思学派”,亦即“刘泽华学派”,体现了当代中国学人的学术主体人格与史家风骨,在海内外史学界及政治学界享有盛誉。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1984)《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1987)《士人与社会(先秦卷)》(1988)《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992)《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992)《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1996)《中国的王权主义》(2000)《洗耳斋文稿》(2003)《王权思想论》(2006)《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2008)《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2014)

目录

先秦政治思想史(上)

导论

第一章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第一节 上帝和祖先崇拜及其对商王的庇佑

第二节 “余一人”和王权专制观念

第三节 几个重要的政治概念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周公的“革命”思想

第二节 “天子”与专制主义观念

第三节 《尚书·吕刑》以刑理乱与用刑理论

第四节 西周后期政治调整思想

第三章 春秋时期由重神向重人转变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政治思想概论

第二节 几个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尚书·洪范》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与政治思想不同流派的争鸣和政治理性的发展

第一节 战国七雄的建立和各国的变法运动

第二节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各阶级

第四节 政治制度和赋税徭役制度

第五节 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六国

第六节 不同政治流派的争鸣与政治理性的发展

第五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概述

第二节 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中庸》《大学》的修齐治平的人治思想

第四节 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竹简中几篇儒家著作的

政治思想

第五节 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六节 荀子的礼治思想

第七节 《易传》的应变政治思想

第八节 《礼记》以礼乐治国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九节 《周礼》中的国家体制思想

先秦政治思想史(下)

第六章 法家以法、势、术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法家概述

第二节 李悝的变法与法治思想

第三节 慎到的势、法、术思想

第四节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

第五节 《商君书》的耕战和法治思想

第六节 韩非以“力”为基础的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道家概述

第二节 《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第三节 杨朱的贵己及其童子牧羊式的政治主张

第四节 《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第五节 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黄老政治思想

第八章 墨子以“尚同”推行“兼爱”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墨子、墨家学派和《墨子》

节选

《刘泽华全集.先秦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册)》:在《诗经》中,理论的、抽象的王已经出现。春秋时期,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更多了。周天子已不再是“德”的象征与体现者。各诸侯除了几个霸主受人尊敬外,绝大多数荒淫无耻,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但是,那个时代又不能没有君主。于是人们从理论上对君主的品德进行了讨论。一方面,理论上的抽象君主为现实的君主树立了样板,同时又是批评现实君主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在实际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与理论也日臻完善,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为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增砖添瓦。当我们把有关的零星论述集中在一起时,就会非常清楚地看到,春秋以后出现的系统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在这个时期已奠定了基础。对理想君主的塑造与期待、对现实君主专制的完善,是春秋时期有关君主论述的两个基本点。(一)关于君主起源问题的认识按殷周以来的说法,君主是天之子,或是由天选定的“民主”。这种观点在春秋时仍然流行,如:“君,天也。”①“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在这些说法中,君本于天,或即是天。突破上述看法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伯阳父)。他虽然没有否定天命论,但更注重人事。他认为对人类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及其子孙才有资格当君主。他说:“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弟未尝不章。”虞、夏、商、周之所以相继为君主,都是因为他们的祖宗对人类历史有过划时代的贡献。虞幕(韦昭注:舜后虞思也)能风雨,因时顺气,成育万物,使万物乐生。禹能防水灾,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教民父、母、兄、弟、子和睦,使百姓平安相处。周弃即后稷,能播殖百谷蔬菜,使人民得到衣食。③因此他们的后代皆为“王公伯侯”。这种说法有明显的报应论成分,但有一点极为可贵:功业是成就君主的前提。周太子晋发表了另一种说法。他说:“天之所崇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无有异焉!”①大意是:大家都是天帝所宠爱的子孙,身为君主只要为非作歹,就不可避免要垮台,去种田;反之,种田的人,能使民安居康宁,也能主社稷为君主。这里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论点,即种田的也可以主社稷,这实在是对君主条件认识的一大突破。晋史墨从事物对立转化的角度,论述了君无常位。他认为:“物生有两。”“两”即对立面的统一。君、臣是“两”的具体表现之一。“两”互相佐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由此他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指赵简子)所知也。”②在史墨看来,君臣易位、社稷易主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尽管史墨在谈到这种变化时仍然保留了“天”的圣衣,但把君的神秘性戳穿了。对君位的不同看法,引出了对君主的不同态度。从君主即天的观点出发,对君主只能遵从、效命。关于这种思想下面再论。……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先秦政治思想史-刘泽华全集-(上下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9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