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骥才主编
页数:322页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039671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集纳了2018年10月举办的传承人“释义”学术研讨会约30位学者的高质量最新论文, 内容涵盖传承人定义、属性、认定、保护以及法律权益等各个方面, 学者来自国内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领域, 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 学养深厚。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工作开展15年以来, 已出现较严重的市场化趋向, 不仅概念误读, 而且相当程度上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冯骥才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
他初学画,后以“伤痕文学”享誉文坛。他的《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灵魂的巢》《珍珠鸟》《花脸》等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代表作《俗世奇人》畅销300余万册。
他,1990年投身于城市文化抢救,2002年发起并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倡议国家紧急保护传统村落,被称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目录
第一编 研讨会论文
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传承人“释义”学术研讨会致辞
论民间故事传承人
从守望者到传承人
民间发现的“乐”与“忧”
释义传承:从努力寻找传承人的一个习惯开始
国际语境中对传承人价值的再认识
传承人“释义”引发的思考与困惑
论传承人保护的意义及传承人“释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标准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传承人群的几点思考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中国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多样性与非均质性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体)的结构性与变化性——以“皇会”为例
传承人:制度如何思考
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层级性与项目制语境下非遗传承人的等级化
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认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以贵州为例
故事是讲述还是笔述的——以满族千则故事家为例
文化抗辩理论在传统文化司法审判中的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传承人的权利义务及其他——从《雄鹰飞逝(如果我能)》到《乌苏里船歌》
扶贫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定”研究
“社区”的回归与“新在野之学”的导向——传承人口述史再探路
无文字民族口承史诗传承人保护实践研究——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例
公共政策视野下非遗“传承人”概念溯源
……
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传承人“释义”学术研讨会致辞
论民间故事传承人
从守望者到传承人
民间发现的“乐”与“忧”
释义传承:从努力寻找传承人的一个习惯开始
国际语境中对传承人价值的再认识
传承人“释义”引发的思考与困惑
论传承人保护的意义及传承人“释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标准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传承人群的几点思考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中国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多样性与非均质性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体)的结构性与变化性——以“皇会”为例
传承人:制度如何思考
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层级性与项目制语境下非遗传承人的等级化
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认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以贵州为例
故事是讲述还是笔述的——以满族千则故事家为例
文化抗辩理论在传统文化司法审判中的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传承人的权利义务及其他——从《雄鹰飞逝(如果我能)》到《乌苏里船歌》
扶贫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定”研究
“社区”的回归与“新在野之学”的导向——传承人口述史再探路
无文字民族口承史诗传承人保护实践研究——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例
公共政策视野下非遗“传承人”概念溯源
……
第二编 文献与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