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姚开建
页数:58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02749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广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以前的部分。改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直接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方法,考察物质生产的经济的社会形式(作为这种形式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包括这种形式和与其相适应的作为社会生产内容的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的历史发展,重新构建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封建制生产方式进行研究的范畴和理论体系。本书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农业公社生产方式发展的很高形式,把奴隶和封建地产看作不接近的或未完成的资本形式,从而说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表现了使用价值、价值或交换价值形式在特定条件下逐渐展开的必然的逻辑,显示了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规律。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1997—1998年日本同志社大学客座研究员。长期讲授“经济学说史”“中国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编《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中国经济学著作导读》《经济学说史》。合译《经济学原理》(凯斯、费尔)、《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译校《经济理论的回顾》(布劳格)。著述主要有《西方农业经济思想》《市场与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等。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广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以前的部分。改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直接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方法,考察物质生产的经济的社会形式(作为这种形式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包括这种形式和与其相适应的作为社会生产内容的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的历史发展,重新构建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封建制生产方式进行研究的范畴和理论体系。本书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农业公社生产方式发展的最形式,把奴隶和封建地产看作不完全的或未完成的资本形式,从而说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表现了使用价值、价值或交换价值形式在特定条件下逐渐展开的必然的逻辑,显示了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规律。
目录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的历史内容是广义政治经济学 1
第二节 经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 5
第三节 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 23
第四节 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和结构安排 35
第1篇 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2章 马克思提出的第一种生产方式 41
第一节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41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的意义 46
第3章 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农业公社 51
第一节 马克思对农业公社的论述 51
第二节 公社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社会形式 55
第三节 农业公社是公社完成了的形式 62
第4章 农业公社成员劳动 75
第一节 农业公社成员劳动的前提 75
第二节 农业公社成员劳动能力的获得和丧失 77
第三节 农业公社成员劳动在形式上的转换 79
第四节 农业公社成员对使用价值质的追求 82
第五节 农业公社成员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85
第5章 公社土地 88
第一节 作为经济的社会形式的公社土地 88
第二节 农业公社土地的各种形式 92
第三节 农业公社土地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生产总过程 95
第四节 农业耕作或土地利用形式 102
第五节 公田与份地 107
第6章 交换价值(商品、货币和前资本) 116
第一节 分工演进理论 116
第二节 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 123
第三节 交换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 133
第四节 交换价值形式发展为前资本 144
第7章 氏族与氏族经济 149
第一节 氏族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政治的社会形式 149
第二节 农业公社生产方式在氏族层次上的概括 151
第三节 母系氏族经济 155
第四节 父系氏族经济 171
第8章 国家起源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183
第一节 氏族转化为国家 183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 189
第三节 早期国家或早期国家经济 192
第2篇 奴隶制生产方式
第9章 关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讨论 225
第一节 古代东方社会性质的讨论 225
第二节 人类社会历史五种形态的讨论 227
第三节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 229
第10章 资本与前资本 232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形式 232
第二节 资本主义以前的资本形式 238
第三节 前资本 242
第11章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基本范畴 247
第一节 马克思对奴隶制的论述 247
第二节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三个基本范畴 254
第12章 奴隶劳动 258
第一节 劳动采取奴隶的形式 258
第二节 作为商品的奴隶及其劳动 267
第三节 作为前资本的奴隶及其劳动 284
第四节 奴隶劳动及其两种历史形式 298
第13章 奴隶主地产 307
第一节 公社土地向奴隶主地产的转化 307
第二节 向奴隶主地产转化的小农地产 309
第三节 奴隶主地产 328
第四节 奴隶主地产的生产形态?D?D奴隶制庄园 334
第14章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337
第一节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商业资本的基础或依据 337
第二节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总流通及其特点 340
第三节 奴隶制生产方式商业资本的性质和作用 342
第四节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高利贷资本 346
第15章 奴隶制国家经济 349
第3篇 封建制生产方式
第16章 关于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讨论 355
第一节 关于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讨论 355
第二节 关于封建制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 360
第17章 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基本范畴 365
第一节 马克思对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论述 365
第二节
节选
《广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生产方式》: 单纯的采集和狩猎活动既然主要以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就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活动。人类总要寻找最能采集和狩猎到足够生活资料的地方,或者说,人类最初也只能是在这样的地方才开始自己的演化历史的。考古资料现在能证实的是,人类最早曾在非洲的热带森林开始自己的进化历史,在学会使用火以后逐渐向温带、寒带扩散。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群体的规模会有所不同,采集、狩猎活动的特点以及集团安全因素总会使人类群体处于一定的聚散状态。比如在热带森林,采集活动以及小型狩猎活动常常会以相对分散的形式进行,只在夜晚时在一定程度上聚集在一起。或者,在一定的季节或更小的时段,较小的群体甚至个体分散活动,只在有特定需要聚集的时候才在较大规模上聚集在一起。人类的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所处的环境,而特定的自然气候或突变又会使人类不得不迁移。在有的自然环境中,人群还可能随季节变化进行一定的周期性迁徙。 效用向使用价值的转化是指对人的有用物及其效用转化为人类劳动产物的一种社会形式。它包含这样的意义:对人有用的天然产物的天然性质向人类劳动产物的性质转变,为生存而获取天然产物的活动向有目的的组织劳动生产的活动转变。这个转化过程不过是真正人类劳动产物作为产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来看,在采集和狩猎的过程中,真正的劳动和生产活动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为现代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前提:现代人的生理结构(尤其是人脑和手以及人类思维的发展),农业和工业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类正是在采集、狩猎的活动中,通过劳动使自身脱离了动物界,人类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能力,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构造。”①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人类对自然界及各种植物有了广泛了解,并逐渐发现某些植物可能并值得由人力帮助生长,栽培一定作物以为人类所利用的农业的产生是早晚会发生的。采集、狩猎工具制作以及对捕获物的各种加工本身就是工业的最初起源。群体的生存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各种社会的产物——人类的意识思维、语言等,人类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可以使经验代代相继并不断积累起来。所以,人类劳动产品在采集、狩猎的历史中形成是必然的。 但是,作为获取物对象的毕竟是天然产物,它们本身还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人类获取天然产物的活动归根到底要受自然的限制。一方面,只有在天然产物相对丰富的环境中,人类才有可能维持正常的生存,任何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较大的、影响人类必需的天然产物的严重短缺都会给人类生存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本身也会不断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从而出现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状况,比如,经常性的有目的的狩猎,自然会使原有动植物的生物链发生改变,而人类群体规模只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就可能给自身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迫使人类必须改变群体数量规模,以及进行必要的迁徙。因此,总有生存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努力活动,总有依赖自然又企图摆脱自然束缚的努力活动,从而总有不断发明、创造以改变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动力,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本身就是这种争取人类自由的实践活动。 人类由于自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把自身之外的一部分自然作为自身赖以存在的客体行为本身反映着人的生物性和有机性。所以,人类在自己历史发展的起点上就天然地要把一部分土地或自然环境看作自己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占有一定的土地或自然,一定数量规模的人类群体划定一定的范围作为自己的“领地”,从而确保该“领地”之内的可获取物只提供给自己的群体。这是最初的,又是天然的所有权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