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皇甫金石著
页数:290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392969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中国的最本由企业家撰写的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书,是一本更接近“事上磨”、经世致用、行良知的心学书藉。
这本书,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企业家读王阳明心学的心路,他经历了从好奇王阳明、到读而不懂并怀疑王阳明、无趣而弃读王阳明、再到冥冥之中不舍而重读王阳明,历时五年反复多次,最后到开悟并深信王阳明,并获得巨大生命能量,从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现实人生与感悟。
作者简介
皇甫金石,江西九江人,企业家。闲暇之余,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曾出版过研究传统文化专著《乾坤正道》,现为江西省王阳明研究会秘书长。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中国的第一本由企业家撰写的关于第一最心学的书,是一本最接近“事上磨”、经世致用、行良知的心学书藉。
这本书,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企业家读第一最心学的心路,他经历了从好奇第一最、到读而不懂并怀疑第一最、无趣而弃读第一最、再到冥冥之中不舍而重读第一最,历时五年反复多次,最后到开悟并深信第一最,并获得巨大生命能量,从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现实人生与感悟。
目录
第一章王阳明心学与古今中外的人心人性研究
一、苦难辉煌王阳明
二、人类文明的基本范式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四波迭代
1.人心与人类文明的基本范式
2.中华文明发展的四波迭代
三、“心学之路”儒释道三家不一样
1.人心人性的儒、佛、道之辨
2.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完美与后儒家“外王无王”的历史缺憾
3.后儒变异退化的七种表现
4.儒家的“极广大尽精微”与后儒家的“本有缺达有偏”
四、“知行合一”与“知本行达”
五、王阳明心学及其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地位
1.王阳明的活法与儒释道的活法的差异
2.王阳明心学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王阳明心学的“认知一价值一实践”范式(思想)体系有何创新
六、“心学之路”中国与日本两国不一样
1.阳明心学在中国的历史境遇
2.阳明心学在日本的历史境遇
3。赶超日本,阳明心学我们应该怎么解读
七、打破“富不过三代”与“败亡周期律”魔咒
八、“一本三达”内圣外王密码的开悟过程
1.历时10年的开悟过程
2.谬赞儒商自画像
3.做人新目标:幸福成功有力量
4.人生力量与“精气神”
第二章家国之本“义利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一、“心即理”的歧义与误导
二、认识论的“心即理”与“心物合一”世界观
1.人的认知本质(一说人心是什么?)
2.主动性认知与被动性强饿认知
3.人与物的认知关系
4.人与人的认知关系
5.人与自己的认知关系
6.“心物含一”世界观
7.“知行合一”与“人生因果”
三、人性论的“心即理”与“生命智慧洪荒力”
1.“心、陡、理、天《遵)”如何打通(二说人心是什么?)
2.“生生不怠”与“人类之本”
四、孟子“四端”与人类“同理(情)心”
五、“人类之本”与“义利合一”
1.“先天良知”与“后天良知”
2.“义乖合一”价值观与“人类之本”
第三章家国之善“善恶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第四章家国之仁“乾坤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第五章家国之诚“知行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一、苦难辉煌王阳明
二、人类文明的基本范式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四波迭代
1.人心与人类文明的基本范式
2.中华文明发展的四波迭代
三、“心学之路”儒释道三家不一样
1.人心人性的儒、佛、道之辨
2.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完美与后儒家“外王无王”的历史缺憾
3.后儒变异退化的七种表现
4.儒家的“极广大尽精微”与后儒家的“本有缺达有偏”
四、“知行合一”与“知本行达”
五、王阳明心学及其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地位
1.王阳明的活法与儒释道的活法的差异
2.王阳明心学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王阳明心学的“认知一价值一实践”范式(思想)体系有何创新
六、“心学之路”中国与日本两国不一样
1.阳明心学在中国的历史境遇
2.阳明心学在日本的历史境遇
3。赶超日本,阳明心学我们应该怎么解读
七、打破“富不过三代”与“败亡周期律”魔咒
八、“一本三达”内圣外王密码的开悟过程
1.历时10年的开悟过程
2.谬赞儒商自画像
3.做人新目标:幸福成功有力量
4.人生力量与“精气神”
第二章家国之本“义利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一、“心即理”的歧义与误导
二、认识论的“心即理”与“心物合一”世界观
1.人的认知本质(一说人心是什么?)
2.主动性认知与被动性强饿认知
3.人与物的认知关系
4.人与人的认知关系
5.人与自己的认知关系
6.“心物含一”世界观
7.“知行合一”与“人生因果”
三、人性论的“心即理”与“生命智慧洪荒力”
1.“心、陡、理、天《遵)”如何打通(二说人心是什么?)
2.“生生不怠”与“人类之本”
四、孟子“四端”与人类“同理(情)心”
五、“人类之本”与“义利合一”
1.“先天良知”与“后天良知”
2.“义乖合一”价值观与“人类之本”
第三章家国之善“善恶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第四章家国之仁“乾坤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第五章家国之诚“知行合一”的核心义理与价值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