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英] 格雷厄姆·格林 著,韦清琦 译
页数:9册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99797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集(精装典藏版 套装共9册)》收录了格林从早期到后期不同风格的所有代表作品,共九部。包括格林的成名作《斯坦布尔列车》,备受推崇的代表作《恋情的终结》,高杰作《命运的内核》,被马尔克斯誉为完美的小说《人性的因素》,政治小说代表作《安静的美国人》,幽默小说代表作《我们在哈瓦那的人》,犯罪小说代表作《一个被出卖的杀手》《恐怖部》《密使》。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25多部小说,被评为20世纪大师级作家。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甚至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 至今,每年格林生日期间,在格林出生地——英国赫特福德郡,都会举办为期四天的格雷厄姆·格林国际艺术节,世界各地的格林粉丝齐聚这里参加纪念格林的活动。
本书特色
◆怪不得是马尔克斯的文学偶像!
◆格雷厄姆·格林是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1950年,初次获得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拉斯·福塞尔说:“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本作品集收录了格雷厄姆·格林从早期到后期的所有代表作品。
◆《恋情的终结》: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的代表作,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关于爱情,我又想起了你……。
◆《命运的内核》:格雷厄姆·格林公认的至高杰作。《时代》杂志、兰登书屋百大英语小说。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
◆《人性的因素》:被马尔克斯誉为完美的小说,也是格雷厄姆·格林对人性探讨的经典之作,写尽了人性的所有可能。真正了解人性的人,才知道始终坚持善良有多难得。
◆《安静的美国人》:格雷厄姆·格林政治小说代表作。入选《卫报》有史以来100部伟大小说。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成长的文学巨作。本书是格林对政治、战争、爱情的探讨。如果你无法逃避你不喜欢的,那就试着去勇敢面对。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格雷厄姆·格林幽默小说代表作,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百大推理小说。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我们只需要忠于自己所爱的人。
◆《斯坦布尔列车》:格雷厄姆·格林成名作。通过描写列车上的一群乘客,展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所有我热爱的却被你们怀疑的事,我都会倾尽全力去做。
◆《一个被出卖的杀手》:格雷厄姆·格林悬疑小说代表作。入选历史百大悬疑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不断遭到出卖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爱和信任的故事。我多希望能够完全地、彻底地信任你。
◆《恐怖部》:格雷厄姆·格林悬疑小说代表作。格林刻画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恐怖组织和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假的,那就去寻找真相。
◆《密使》:格雷厄姆·格林悬疑小说代表作。《纽约时报》称这是 “一部华丽的杰作”。在这部书里读懂信任的宝贵。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因为总有人对你满怀信任。
目录
《恋情的终结》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命运的内核》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人性的因素》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安静的美国人》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斯坦布尔列车》
第一部 奥斯坦德
第二部 科隆
第三部 维也纳
第四部 苏博蒂察
第五部 君士坦丁堡
《一个被出卖的杀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恐怖部》
第一部 不幸的人
第二部 幸福的人
第三部 支离破碎的回忆
第四部 健全的人
《密使》
第一部 猎物
……
节选
《恋情的终结》第一部 故事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作者从自己经历中选择那个可以让其回顾以往或者放眼未来的时刻时,完全是任意的。有些职业作家,在被人们认真注意到的时候,会因他们的写作技巧而受到赞美。我用“作者选择”这样的说法时,口气里所带的,便是这类作家会有的那种并非很确切的自豪感。但是,事实上是我自己选择了一九四六年一月那个漆黑的雨夜里,在公共草坪上看到亨利·迈尔斯顶着一片滂沱大雨斜穿而过呢,还是这些景象选择了我?依照我这一行当的惯常做法,我从这里开始写会很方便,也很正确。可如果当时我信某位天主的话,我也会相信有那么一只手在拽着我的胳膊肘,示意我说:“去同他打招呼吧,他没看见你。” 不然的话,我怎么竟会去同他打招呼呢。如果用“恨”这个字眼来说人不算太过分的话,我是恨亨利的——我也恨他的太太萨拉。我想那天晚上的事情过后不久,亨利也开始恨我了,就像他一定曾时时恨过自己的太太以及另外那个人一样(所幸的是,那时候我们都不相信另外那个人的存在)。所以说,这本书所记述的与其说是爱,倒远不如说是恨。不过,如果我碰巧说了亨利和萨拉什么好话的话,读者也大可以相信我:我这样做是在抵制偏见,因为我喜欢写出接近于真实的东西,甚于发泄自己接近于仇恨的情感,这是我的职业自尊心之所在。 看到亨利在这样一个夜晚跑到外面来可真是奇怪:他喜欢自己拥有的那份安逸,而且——或者说是我这么想——他毕竟有萨拉。对于我来说,安逸就像是在错误的地点或者错误的时间里勾起的错误的回忆:人在孤独的时候宁愿不要安逸。甚至在我那间起居两用的公寓,我也嫌安逸太多了。公寓位于公共草坪的南边——错误的那一边——里面还有别人丢下的旧家具。我想到雨里去散散步,在邻近的小酒馆里喝上一杯。狭窄拥挤的门厅里挂满了陌生人的衣帽——住在三楼的那个人正在招待客人,结果我错拿了别人的雨伞。我带上身后那扇镶着彩色玻璃的门,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台阶在一九四四年时被炸坏了,以后就从来没修过。我有理由记住那个场面,记住那扇结实、难看、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彩色玻璃门,是如何经受住炸弹爆炸的震荡的,就像我们的祖父们当时如果健在的话也会的那样。 我刚准备穿过公共草坪,就发觉自己拿错了雨伞,因为伞上裂着一条缝,雨水流进了我的防雨布衣领。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了亨利。本来要躲开他很容易,他没带伞,借着路灯,我能看到他的眼睛被雨水糊住了。黑魆魆的、没有叶子的树像破水管似的耸立在那里,挡不了雨。雨水从亨利头上戴的那顶硬邦邦的浅黑色帽子上滚落下来,汇成一股股细流,顺着他的黑色公务员大衣往下淌。我就是同他擦身而过,他也不会看见我,何况我还可以往路边走两步,保证让他看不到我。但是我却开口说:“亨利,简直认不出你来了。”我看到他听到我的声音后眼睛一亮,就像碰到了老朋友似的。 “本德里克斯。”他亲热地招呼道。天下的人都会说他才有恨人的理由,而不是我。 “亨利,下这么大的雨,你在这干吗?”有些人身上有着你自己不具备的美德,这样的人总让你忍不住要去戏弄戏弄。他含糊其词地回答道:“哦,我想透透气。”一阵突如其来的风雨差点把他的帽子卷到北边去,幸好他及时把它抓住了。 “萨拉好吗?”我之所以这么问,只是因为如果不问的话就会显得有点不对劲,其实我巴不得听到她病了、怏怏不乐、奄奄一息的消息才开心呢。我想象过,在那些日子里,她所经受的任何痛苦都可以减轻我的一份痛苦;她要是死了,我就解脱了,我就不会再去想象那些处在我这样不光彩境地里的人一定会去想象的事情了。要是萨拉死了,我想自己甚至会喜欢亨利这个可怜的傻瓜蛋的。 他说:“噢,她晚上出去了。”他的话又惹动了我心里的鬼胎,让我想起往日里别人问到萨拉时,亨利一定也是这样回答的,而那时只有我一个人知道萨拉身在何方。“去喝一杯?” 我问他。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真的同我走到了一块儿。在此之前,我们还从没在他家以外的地方喝过酒。 “我们好久没见到你了,本德里克斯。”由于某种原因,别人一般只知道我的姓氏——尽管朋友们也会用我那喜爱文学的父母亲给我起的那个文绉绉的名字“莫里斯”来称呼我,我或许还是压根儿就没在受洗仪式上被命过名。 “是有好久了。” “呃,准有——一年多了吧。” “自从一九四四年六月起。”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