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探源

封面

作者:陈晓龙

页数:25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475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格养成就其很一般过程来说,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是一般,而人格养成所表现出的个体道德品质是个别,要使一般的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必须使处于一般层面的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具体化、个体化、生动化、丰富化,这样才能为个体所接受,才能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相比较而言,在个体人格养成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先民经过长期的社会生产与交往,逐步建立起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民间仪式、私学教育和民间道德楷模等非正式制度,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正式制度。面对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古代人格养成过程中,民间规约、民间仪式、民间道德楷模、民间教育机构等非正式制度作为载体和途径,在促使一般社会价值观念具体化、个体化、生动化、丰富化,以培育个体道德品质方面作用的发挥,于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陈晓龙,男,汉族,1962年生,甘肃镇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学学会理事,全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甘肃省哲学学会会长,甘肃省首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先秦诸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甘肃社科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14项,曾获甘肃“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教学成果奖等教学科研奖励14项。    姚成得,男,汉族,1969年生,甘肃灵台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为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体运行与管理等,曾获全国广播电视理论“十佳百优”理论人才称号,参与完成省部级社科项目研究课题多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次,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非正式(教育)制度
第一节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起源
第二节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流变
第三节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德育理念

第三章 古代家训对个体品德的培育
第一节 长上日常训诫
第二节 规约普遍范导
第三节 家风熏陶化育

第四章 传统仪式对个体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 秩序意识养成
第二节 强化行为约束
第三节 内在德性修养

第五章 古代书院对个体品德的培育
第一节 德育为先明乎人伦
第二节 因材施教彰显个性
第三节 儒风熏染情境育人

第六章 士绅楷模对个体品德培育的垂范
第一节 兴学校教民众
第二节 以身作则奖功罚过
第三节 立乡规订民约化民风

第七章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启示
第一节 道德培育应当直面人的生活世界
第二节 塑造理想的德性人格
第三节 汲取民间智慧营养
第四节 发挥传统习俗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探源》:  个体品德的培育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原则个体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得到切实实现,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社会普遍价值原则必须首先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民间化和生活化。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原则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于儒家的经典之中,儒家经典本身是儒家思想的理论表现形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自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以后,不仅注疏解说儒学经典的门派林立,而且给儒学加上了神秘的光环,从而阻隔了儒家思想走向民间和个体的道路。正如《颜氏家训》开篇所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就连那些经学博士也终生难以穷通一经,更别说普通凡夫俗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儒学下移通往普通百姓的传递通道给阻塞了。人类一切活动的任务和最终落脚点在于生活世界,因此个体品德培育必须回归到个体日常的生活世界。  生活化家训的道德教育,表现在家训的德育内容确定方面,首先普遍选择的个体品德培育内容往往与受教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以保证家训所施为的德育新内容能快速顺利地融通到他们原有的道德认知基础,并通过日复一日的惯常生产和生活,将其所学运用于自己的德行实践。这种看似平淡无奇、日用而不知的潜移默化,恰恰是家训塑造个体德性人格的优势所在。所以,家训之于子弟个体品德培育绝不是不着边际只管说教的假大空,而是切实管用时刻受益的真平实;不是面面俱到的抽象解说,而是经世致用的修养劝勉和人格塑造,而且涉及的教诫内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或普通的,自然也实现着对个体品德培育基本道德规范的生活化。颜之推将修身处世、图强自立和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诫之中,表明了家庭教育和家训教诫中对道德生活领域的注重。另外,颜氏还将终不忘辨正时俗,教会子弟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和与人交往的有用常识。《颜氏家训》作为教育子孙的家庭文化主体,集中表现为何以让子女成为受人尊重、为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希望和规范。  礼对于治家教子而言,其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作用表现在礼规制着家庭伦序。一个人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关键在于从其出生伊始便始终处居其中的家风影响,以及天然地接受到的家庭伦理范导,“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颜之推家训的宗旨,实则是建立一套符合封建礼制、合乎道德生活的家庭道德理论体系。这就需要将礼制文化精神渗透到千家万户的家训之中,使正统的道德理论成为家庭道德生活的实务,成为日用“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等规矩。而且,除去操作层面的道德礼仪规范,还有道德风尚的培育,让家训和家风共同铸就子孙后代的德性人格。“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汝曹生于戎马之闲,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颜之推深知,良好家风门风的形成是个体品德培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和难以长久维持的生活化教育资源,所以自然成为他制作家训所选。“昔者,周公(姬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竖头须,致有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这样既说理又举例,以很现实的生活化方式教诫子弟建立治家道德秩序,通过培育良好的个体品德培育以维护良好家风门风。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探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8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