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修订《雷锋志》编撰委员会
页数:1618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529062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雷锋志》是一部全面反映全国各条战线50年来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大型史料性图书,是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也是在国家新闻出版单位、军队有关部门亲自指导下,由沈阳军区白山出版社倾力打造的一部精品图书,填补了目前国内关于雷锋图书出版的空白,具有全局性、专业性、综合性、指导性、史料性等特点。 《雷锋志》对本社1998年出版的《雷锋志》,从主题思想、框架结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全新的充实和调整,对文本的思想意旨、艺术意蕴进行深化和升华,对史料、资料进行了认真核实,体现了思想性与史实性、阅读性与观赏性、史记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全书分20编:(1)题词荣誉,(2)生平事迹,(3)日记文作,(4)遗物遗照,(5)成长经历,(6)精神内涵,(7)宣传历程,(8)文件摘录,(9)社论选辑,(10)讲话文章,(11)经验做法,(12)英模传人,(13)研究概况,(14)纪念文物,(15)书画作品,(16)收藏集锦,(17)文学艺术,(18)报刊图书,(19)网络宣传,(20)世界影响等,还包括大事记。全书对雷锋的生平事迹、成长道路以及留下的宝贵财富,对全国50年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所创造的实践形式、所取得的丰富经验、所带来的广泛影响等,作了系统梳理和提炼。
本书特色
这本由唐兴华、南晓敏、邢志有、郭宝山、吴琼主编的《雷锋志》对本社1998年出版的《雷锋志》做了部分调整,对原来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删减或修改的基础上,把1997年—2011年这15年的情况充实进来。全书分18编,内容如下:第一编题词荣誉;第二编生平事迹;第三编著作文献;第四编遗物遗照;第五编成长道路;第六编精神内涵;第七编宣传历程;第八编文件摘录;第九编社论选集;第十编讲话文章;第十一编经验做法;第十二编传人简介;第十三研究概况;第十四编纪念文物;第十五编文艺作品;第十六编网谈集纳;第十七编世界影响;第十八编大事举要。附录、后记。
目录
1998年版前言
第一编 题词赞誉
第二编 生平事迹
第三编 日记文作
第四编 遗物遗照
第五编 成长道路
第六编 精神内涵
第七编 宣传历程
第八编 文件摘录
第九编 社论选辑
第十编 讲话文章
第十一编 经验做法
第十二编 英模传人
第十三编 研究概况
第十四编 纪念文物
第十五编 书画作品
第十六编 收藏集锦
第十七编 文学艺术
第十八编 报刊图书
第十九编 网络宣传
第二十编 世界影响
大事记
雷锋生平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雷锋志》: 第二编 生平事迹 雷锋(1940一196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湖南省望城县人。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毒打成疾致死,哥哥、弟弟在苦难中夭折,母亲受尽屈辱含恨自尽。雷锋7岁成孤儿,依靠穷乡亲们照料度日。 1949年8月家乡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雷锋上了学。在校期间学习刻苦,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斗争。高小毕业后在乡人民政府当通信员。后调入中国共产党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在望城县沩水工程、团山湖农场和鞍山钢铁公司化工总厂建设中,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红旗手”。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雷锋把毛主席著作看成“粮食”、“武器”、“方向盘”,以“钉子”精神挤时间刻苦学习。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热爱人民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立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处处以关心别人为重,热情帮助战友,为集体、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群众赞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1960年,在人民生活遭到严重困难时,他把省吃俭用节余的200元钱支援地方政府和灾区。带病参加抚顺地区抗洪抢险,坚持奋战七昼夜,直至战胜洪水。他关心少年一代的成长,在抚顺市担任校外辅导员时,经常给少年讲革命故事,作忆苦报告,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耀,做了好事不留姓名,受到赞誉不骄傲。1961年6月任班长后,他带领的四班一直是先进集体。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在部队两年零8个月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出席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员代表会议,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全国优秀少年先锋队辅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于1963年1月7日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女联合会等都发出向他学习的号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红旗》《求是》等报刊相继发表社论、评论和文章,介绍他的事迹。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都先后题词赞扬。1977年,华国锋、叶剑英又一次题词。1990年2、3月,江泽民、杨尚昆、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等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再一次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993年3月5日,首都隆重召开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大会,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赞扬雷锋精神。他指出:“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表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指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要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就像一颗明亮的星,高悬在中华民族现代史的天幕之上,为亿万人民所景仰、所熟知。几十年来,也许曾有薄雾将明星笼罩,但它永远不会陨落,因为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不朽的象征——象征中华民族勤劳、质朴、关爱他人、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同时,它也成为一种永恒的启示——启示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奉献每一分光和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他的经历和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这些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伟大的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他以自己的行动,将短暂一生的平凡脚印,一个个清晰地刻印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成为爱心、善良、美好、高尚的符号。 本编真实地记录了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