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艳梅
页数:207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44934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育综合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而课程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头戏。目前,以课程建设为主旨的“课程图谱”,则以一个新视角广受教育界关注和青睐。《课程图谱》,回应现实需求,站在教育学术和课程学的立场,从“课程图谱”的“读图时代、前世今生、呈现样式、核心演绎、系统思维、建构模式、复盘审视、前瞻展望”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新的诠释和阐述,为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学校、幼儿园及校长、教师提供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全书图文相映、理技相辉,读用相谐,不失为课程建设的工具书,填补了目前此类书籍的空白,具有duchuang意义和贡献价值。
作者简介
韩艳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综合教研员,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教材和评价等。
参与国家级、上海市级10余项重大课题研究,其中“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主要专著《改进语文课堂》,合著《如何备课》,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组织编写《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等。
本书特色
教育综合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而课程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头戏。目前,以课程建设为主旨的“课程图谱”,则以一个新视角广受教育界关注和青睐。
《课程图谱》,回应现实需求,站在教育学术和课程学的立场,从“课程图
谱”的“读图时代、前世今生、呈现样式、核心演绎、系统思维、建构模式、复盘审视、前瞻展望”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新的诠释和阐述,为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学校、幼儿园及校长、教师提供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
全书图文相映、理技相辉,读用相谐,不失为课程建设的工具书,填补了目前此类书籍的空白,具有独创意义和贡献价值。
目录
(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催化 / 2图案进入现实生活 / 2
读图成为时新需求 / 3(二)现代教育理念繁衍的内化 / 5教育理念的物化 / 6
教育手段的更新 / 7
课程领导力的呼唤 / 9(三)课程建设演绎价值的深化 / 9课程图谱的实用意义 / 9
课程图谱的实际作用 / 10
课程图谱的实践导向 / 11
课程图谱的工具价值 / 11
课程图谱的衍生辐射 / 12二、渊源篇:课程图谱的前世今生
(一)图谱的本体 / 14图谱的演变形态 / 14
图谱的核心元素 / 16 (二)课程图谱的身世 / 16 课程图谱的基本概念 / 16
课程图谱的经典诠释 / 18 (三)课程图谱的身份 / 26 课程图谱的基本属性 / 26
课程图谱的基本特征 / 27 (四)课程图谱的使用主体 / 27 学校课程图谱 / 27
学科课程图谱 / 28
学生课程图谱 / 28 三、关联篇:课程图谱的核心演绎
(一)课程图谱的思考原点 / 32 课程图谱与国家政策 / 32
课程图谱与社会要求 / 35
课程图谱与育人目标 / 36 课程图谱与学校文化 / 37
课程图谱与学习经历 / 38
课程图谱与师资条件 / 39
课程图谱与资源配置 / 40 (二)课程图谱的谋划基点 / 42 课程高度与课程图谱 / 42
课程厚度与课程图谱 / 43
课程宽度与课程图谱 / 44
课程容量与课程图谱 / 45
课程特点与课程图谱 / 48
课程层级与课程图谱 / 48 (三)课程图谱的核心法则 / 49 课程图谱的整体性 / 49
课程图谱的均衡性 / 50
课程图谱的多样性 / 50
课程图谱的选择性 / 51
课程图谱的独特性 / 52
课程图谱的贴切性 / 52四、基础篇:课程图谱的呈现概貌
(一)课程图谱的基本形状 / 56表格 / 56
砖形 / 57
圆形 / 57
扇形 / 60
饼状形 / 60
宝塔形 / 61
螺旋形 / 62
多边形 / 62
放射形 / 63
具象形 / 64(二)课程图谱的空间呈现 / 66平面图形 / 66
立体图形 / 67(三)课程图谱的组合样式 / 68多图组合 / 68
点、线、面组合 / 70
关系组合 / 71
图文组合 / 76
色彩组合 / 77(四)课程图谱的制作艺术 / 78课程图谱的视角 / 78
课程图谱的构思 / 79
课程图谱的技术 / 79 课程图谱的使用 / 79 五、建构篇:课程图谱的系统谋划
(一)课程图谱的系统之美 / 82 系统界定与构成 / 82
系统特征与属性 / 83
课程图谱的系统之美 / 84 (二)课程图谱的分析矩阵 / 85 课程图谱的要件 / 86
课程图谱的构成 / 86
课程图谱的特征 / 92 (三)课程图谱的组织类型 / 96 课程图谱的横向组织 / 97
课程图谱的纵向组织 / 106 (四)课程图谱的态势分析 / 116 SWOT 分析 / 116
WYH 分析 / 119 (五)课程图谱的建构路径 / 120 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 120
自下而上提炼框架 / 126 六、形态篇:课程图谱的模型建构
(一)目标模型 / 132 树状形态 / 133
嵌套圆形态 / 136 (二)功能模型 / 140 “基础 拓展 研究”形态 / 140
“学科 活动”形态 / 146
“分科 综合”形态 / 147
“国家 地方 校本”形态 / 149(三)核心素养模型 / 151轮式形态 / 152
椭圆相交形态 / 152
彩虹形态 / 153
环状形态 / 155
多角圆循环形态 / 156(四)学习领域模型 / 161聚合形态 / 161
统整形态 / 162(五)矩阵模型 / 165纵轴 横轴/XYZ轴形态 / 165
回环形态 / 167(六)立体模型 / 168立方体形态 / 169
金字塔形态 / 171七、升华篇:课程图谱的复盘迭代
(一)课程图谱的“360°复盘” / 174静态分析:基于规准和逻辑 / 174
动态分析:基于过程和证据 / 181
系统更新:基于系统循环 / 184(二)课程图谱的复盘“方法论” / 186向内复盘 / 187
向外复盘 / 187(三)课程图谱的升级迭代 / 189认知升级 / 190
图谱迭代 / 193八、前瞻篇:课程图谱的未来展望
(一)课程图谱普及化的趋势 / 200 从单一到多元 / 201
从业余到专业 / 201
从象牙塔到常态化 / 202 (二)课程图谱个性化的发展 / 203 从同质化到个性化 / 203
从大众化到差异化 / 203
从普惠化到小众化 / 204 (三)课程图谱工具化的延伸 / 204 从可视表达到肌理渗透 / 204
从工具选择到课程决策 / 205
从结构设计到资源配置 / 205
从线下到线上线下 / 206 5. 从基本模型到另类创新 / 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