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立体教学探秘

封面

作者:孙春成

页数:392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703054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如实记述了作者三十五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守正创新,执着探究“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策略体系”,很终荣获重量教学成果奖,使自己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奋斗历程,令人信服地提供了一个普通教师如何通过教育科研走向成功的典型范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全书充满着正能量,作用已经大大超越了语文教育范畴,是广大青年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励志成才的阅读佳作。

作者简介

孙春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的创立者。发表论文46篇。出版专著21部,代表作为“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丛书”(《语文课堂立体教学课型》《语文课堂问题教学课型》《语文教学十大创新课型》《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法宝》)。其“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策略体系”2017年荣获基础教育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荣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他是深圳市继续教育“立体教学”课程主讲人,运城学院和忻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多次在全国语文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大奖。曾荣获“临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和“运城地区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专版专题报道其治学事迹。教育信条:教学教人智慧,教育教人高尚。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立体教学 2017年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钱梦龙、魏书生、于漪等名师推荐阅读
他的这本著作,既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十分的励志和阳光;不仅生动展示了一条教育科研的成功之路,更给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以更多的人生启迪和励志教育,充满着正能量,其作用已经大大超越了语文教育范畴。——钱梦龙

本书如实记述了作者三十五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守正创新,执着探究“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策略体系”,最终荣获最教学成果奖,使自己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奋斗历程,令人信服地提供了一个普通教师如何通过教育科研走向成功的典型范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全书充满着正能量,作用已经大大超越了语文教育范畴,是广大青年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励志成才的阅读佳作。能够给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多的启发、借鉴、陶治、鼓舞、收获。

目录

第一章 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61-1984学生时代)

一、和孙吉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父亲的灵魂一直感召我砥砺前行

三、这是我一生唯一的最大的“痛”

四、朴素的师生情谊改变了我的命运

五、用镰刀割开了孙吉高中的大门

六、怀恋孙吉中学

七、大学时代怀抱理想

第二章 初就教席发现了立体教学规律(1984-1991临晋中学时期)

一、重新找到了成才的突破口

二、读书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第一篇论文发表了

(一)丰富知识,注重联系

(二)点面结合,撮要精讲

(三)语言形象,激发情趣

四、“立体教学”系列论文的诞生

(一)艺术给予我们的启迪

(二)从几何学得到的再认识

(三)“立体教学”的最优化结构

(四)立体式群体信息交流网络

(五)系统论对教学的透视

(六)“立体教学”的哲学思考

五、幸运遇到了良师益友

六、受邀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改新秀座谈会”

七、第一次上全国公开课

八、第一次听魏书生老师演讲

九、“你要把业和余分开!”

十、喜获临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

十一、成了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研发展了立体教学(1991-1998运城行署教研室时期)

一、当上了运城行署高中语文教研员

二、第一本专著《“立体教学”初论》出版了

三、创办全区教育专业杂志《教研向导》

四、发起成立“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

五、创立了“运城地区立体教学研究会”

六、山西省交口县推广立体教学

七、研究“学法”比研究“教法”更重要

八、请钱梦龙老师为拙著写序言

九、《中国教育报》报道《建树“立体教学论”的人》

十、登上了《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十一、成功背后有一个贤内助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立体教学实验享誉全国(1999-2002龙岗区教研室时期)

第五章 龙岗中专执教将立体教学推向高潮(2002-2008龙岗中专时期)

第六章 初中语文教研铸就立体教学辉煌(2008-2019龙岗区教学研究室时期)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立体教学探秘》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7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