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化资源概论

封面

作者:秦枫

页数:234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120353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文化资源概论》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选取诸多案例资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阐述文化资源的相关问题。《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文化资源概论》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文化资源概念、属性、特征、形态及其作用;其次阐述了文化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在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从自然、政府、社会、市场等视角论述文化资源的生态保护与管理,继而论证文化资源的产业利用与公共服务,提出开发与利用的支撑系统和公共价值的实现路径;很后论述了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对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作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化资源概述
第一节 文化资源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文化资源属性、特征及作用

第二章 文化资源形态
第一节 物质与精神文化资源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文化资源
第三节 民族与世界文化资源
第四节 历史与智能文化资源

第三章 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估
第一节 文化资源调查
第二节 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第四章 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
第一节 文化资源生态性保护与管理
第二节 政府保护与管理
第三节 社会保护与管理
第四节 市场保护与管理
第五节 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困境与措施

第五章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二节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模式
第四节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与策略
第五节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

第六章 文化资源与资本运营
第一节 资本运营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第三节 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
第四节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融资渠道

第七章 文化资源与数字科技
第一节 文化资源与数字科技概述
第二节 文化资源数字化概念
第三节 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
第四节 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前景
第五节 黄梅戏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探索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文化资源概论》:  (一)物质性与精神性  它是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文化资源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但主要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对大部分属于无形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现的,但所要表现的并非物质形式本身,而是体现在其中的思想、观念、情感和美感。  文化资源既是物质财富之源,也是精神财富之源,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因素更为突出。一种文化产品,从它的物质属性来看,具有使用价值;而从它的文化角度来看,它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要。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本身并不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二)无限性与有限性  不同于物质资源在使用后即被消耗,文化资源由于意识性特征明显,所以并不会因为使用而耗损,更不会因为大量传播和频繁使用而枯竭,相反的是,使用的人越多,文化资源发挥的作用越大,文化资源经由人们智慧和社会生活本身的再创造,就会出现新的文化资源,无限性特征明显。如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其中耗费的是纸张、油墨、设备等等。优秀的文化和知识经过一代人的获取后,后世的人们依然可以享有和重复享有,并且接受的人们越多,文化和知识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越能彰显出文化资源的价值和生命力。  在特殊情况下,文化资源也会表现出不可再生的有限性,如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和文化浩劫,对于人类优秀的文化来说是重创。自然灾害也有可能使得一种人类文明消失殆尽,永远成为一种遥远的历史和过去。从文化资源的自然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经过人类加工的文化成果,由于受外界因素以及一定时期内人类认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能够被开发和利用的文化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三)传承性与稳定性  传承性是文化自我生长的本质特性。文化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智慧结晶。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文化从蒙昧初创到初步形成一直到今天的发展,逐渐形成本民族独有的特质,最终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样式,这其中离不开人们一代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丢掉历史、舍弃传统,也不只是空中楼阁似的发展,而是人们在学习和掌握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深深地镌刻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认知;并成为一种观念的客观存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如价值观念的本身,当其在一个民族内部被认同接受后就会长久地发挥作用,而不会轻易改变。另外,文化资源的稳定性还表现为文化传统本身前因后果的联系,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有发展和创新,但都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这正是稳定性作用的发挥。  (四)衍生性与积累性  “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往往会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再结合本土文化的现实,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这一传播演变的过程实现了文化资源的衍生。书法艺术的研习,是文化资源衍生性的较好体现,例如王殉《伯远贴》、智永《真草千字文》、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陆柬之《二陆文赋》等书法名作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就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另外,文化资源的衍生性还表现在多层级上。如名著经典是第一层级,在此基础上拍摄的影视剧作品是第二层级,之后还会衍生出多种产品,如CD、VCD、服装等等。美国迪士尼乐园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娱乐开发,也是文化资源衍生性的典型。吕庆华认为,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可以形成一个“链”。从文化内容的创意产业到外围产业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创意业,第二层是制造业,第三层是流通业,第四层是亚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的衍生性为其内涵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内涵的开发是指利用新技术手段,对现有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深度挖掘,以提高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如黄山松作为一种植物资源,根据该树种生长在严酷自然条件下的实际,提炼出“顶风傲雪”“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再运用现代经营管理进行开发,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涵,创造出“黄山松”的品牌效应,从而使“黄山松”这项文化资源在多个文化领域里得到进一步地运用和发展。  文化资源的衍生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资源的积累。文化资源积累主要表现为:传播范围的扩大,数量的增加,文化内涵的深厚。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化资源概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7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