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生态文化论

封面

作者:路日亮

页数:512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21394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面对优选性的生态危机,本书以文化的视角,试图从思想上解决人们对生态环境知识的匮乏和对环境保护的淡漠问题。全书由九章组成:前四章是本书的基本理论部分,分别论述了文化与人的文化存在、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新形态,作为上册;后五章从生态文化主要形态的角度,分别论述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美学,作为下册。

作者简介

  路日亮,1954年1月生,山西大同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及党政工作,主要涉足社会发展理论、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等领域。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其他课题30多项,独著、主编、参编专著、教材、工具书等30余部,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天人和谐论》《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新中国人学理路》《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等。先后发表论文150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发表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报刊上,其中收入《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等国内二次文献的有20余篇,有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本书特色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本书以文化的视角,试图从思想上解决人们对生态环境知识的匮乏和对环境保护的淡漠问题。全书由九章组成:前四章是本书的基本理论部分,分别论述了文化与人的文化存在、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新形态,作为上册;后五章从生态文化主要形态的角度,分别论述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美学,作为下册。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人的文化存在
第一节 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基本要素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
一、文明的内涵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第三节 人与文化
一、人的生成与文化的创造
二、人的双重存在
三、实践的人与文化的人
四、人的本质与文化

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实质
一、自然与自然观的演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生态与环境相关概念解读
一、生态与生态学
二、生态与环境
三、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
一、自然与社会
二、自然与历史
三、自然与文化
第四节 人类文化形态的发展历程
一、自然文化
二、人文文化
三、科学文化

第三章 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生态化进程
一、原始文化
二、农耕文化
三、工业文化
四、生态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 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错位呼唤生态文化的产生
二、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工业文化的缺陷是生态文化产生的内在原因
四、生态文化是对工业文化的反思与评判
第三节 生态文化产生的学理基础
一、人类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创造力
二、生态文化的自然观基础
三、生态文化的理论渊源

第四章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新形态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内涵
一、生态文化的含义
二、生态文化的性质
三、生态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一、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
二、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生态哲学
第一节 生态哲学的产生
一、生态哲学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和生态运动的产物
二、生态哲学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虑以及未来命运关注的
产物
三、生态哲学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变革的产物
四、生态哲学是对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生态哲学的内涵及其基本问题
一、生态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
二、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生态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第三节 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本体论
二、生态认识论
三、生态方法论
四、生态价值论
五、生态史观
第四节 生态哲学的现代价值
一、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新的学科路径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导思想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指南
五、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第六章 生态伦理学
第一节 当代伦理学的生态转向及生态伦理的产生
一、伦理学生态转向的学理背景
二、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
第七章 生态教育
第八章 生态科技文化
第九章 生态美学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生态文化论(套装上下册)》:  1.文化具有传递文明的作用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是人创造的,都反映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具体进程,彰显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风格和面貌,代表着其自身的形象。虽然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文化。所以说,文化发挥着传递文明的作用。  文化之所以可以传递文明,是因为文化具有记录和传播功能。  1)文化具有记录功能  通过物质的、文字符号的手段,可以把人类的文明记录下来。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通过创造出的物质文化记载了人类的文明。无论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无论是故宫、圆明园,还是都江堰、大运河,都是人类文明的记载和反映。人们通过任何一种工具、一件兵器、一种生活用具、一个艺术装饰品、一处古建筑等人类的创造物,都可以感知到彼时彼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精神岁月,感受到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和岁月沧桑。  当文字出现以后,文字作为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极大地扩展了文化的记录功能,使文化成了人类文明的记忆库。器物终将毁灭,但作为符号存在的文化则可以延续而泽及后人,就像阿房宫早已化为废墟,无迹可寻,但《阿房宫赋>则会流传百世一样。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纸草、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都记载了早期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人们有机会领略远古先民的智慧和能力。  2)文化具有传播功能  人类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高级动物,需要进行交流,而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文化传播,任何文化都不会保有生机和活力,最后都将走向消亡。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播种机,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人类得以传递思想感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生活常识等文化信息,从而把文明的火种撒向四面八方。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提升了当时欧洲的文明程度;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发展中国家,促进了落后国家的文明进程。又如,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事件,都有效促进了中国和邻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了人类文明的火种。  时至今日,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也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新的发展。  2.文化具有教化人的作用  中国古代在关于文化的界定中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说明了文化的特殊作用和独特功能在于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从而塑造个人、引导社会。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批判了旧文化视角下过分夸大文化作用的倾向,做到坚持物质的第一性,并重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文化对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人格塑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文化的作用做出了科学的认识和评价。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作为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可以说,“文化”一词本身就有“教化”之意。文化就是一所无形的学校,教化人、塑造人是文化的根本功能。其他功能可以说都是由这一功能派生而来的。  1)文化的教化功能表现为塑造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始终处于“人化”和“化人”的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人化”就是通过感性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在追求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彰显出人的本质;“化人”就是人通过实践的成果来塑造自身、提升自身,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人化”和“化人”统一于人的实践中。社会实践不仅成就了物质世界的变革,也为人穿上了精神文化的衣装。而在实践中凝结出来的文化,始终以其独特的感召力和规范力,推动着人对自身的改造与完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生态文化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7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