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

封面

作者:张会军主编

页数:221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060293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历程、作品研究等与电影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的深入研究。研究的方式包括对电影艺术家进行不同专业和方向的访谈,以掌握第一手生动、准确的研究素材;在对其电影创作作品的研究中,对电影的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等进行总结性研究;通过具体的作品研究和对照电影艺术创作的整体发展,并对在作品中折射的电影艺术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要求。该书的出版对指导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会对我国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现实借鉴。

作者简介

张会军,男,1956年7月生,北京市人。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电影摄影)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本书特色

本书力图在电影本体研究上、在电影专业创作上、在个人创作总结上,建立一种参考和借鉴,帮助电影的学习者、制作者、研究者分析张艺谋是如何开始电影创作的,他的思考是什么,特别是从他谈话的字里行间,研究一些与制作有关的信息,看看他是如何准备剧本的;对电影的叙事、剧本、人物、风格、样式、方式、表述、形式、视觉、文化、品位、方法、观念是怎么样考意的,以及他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的创作心态。

目录


第二章 张艺谋对话言谈录
第一节 摄影创作谈
第二节 导演创作谈
一、《有话好好说》创作谈
二、《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创作谈
三、导演创作杂谈
四、电影导演工作与电影创作
第二章 张艺谋导演创作研究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第五代与张艺谋
第二节 论张艺谋电影造型与主題
一、影像风格之极致
二、电影主题
三、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视觉·红色·风格
一、解读张艺谋电影中的视觉暴力元素
二、红色的张艺谋电影——试谈张艺谋电影特征
三、风格独特之张艺谋
第四节 审视张艺谋电影中故事及人物
一、故事之讲述
二、人物之塑造
第一节 性·权力·运作——谈张艺谋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二节 画面与色彩的极致——电影《英雄》
一、一个奇异的神话——电影《英雄》摄影师杜可风创作手记
二、电影《英雄》·色彩·语言
三、电影《英雄》的色彩构成设计
第三节 风格追求中的金色电影巨作——《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影片分析
附:张艺谋电影作品表

节选

第一节 摄影创作谈
问: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生,作为“第五代”的电影摄影师,你现在回想起来,或者你认为在电影创作上摄影师跟导演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而且是站在摄影师的角度上来讨论这个问题。
张艺谋: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我十几年没有干摄影师的工作了。现在考虑问题很容易站在导演角度上。
问:现在把你的位置和思维转换到摄影师的角度上是比较矛盾,而且有很大的困难。这个问题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你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你认为跟摄影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或者是你们在创作中怎么合作可能更好一点?
张艺谋:就一般而言,导演与摄影师是同事、合作者、伙伴、朋友,这是一般概念性的说法。实际上,这里牵扯到一些特别具体的感觉。我现在合作的摄影师都十分融洽。当然我目前为止合作的摄影师都是“七八班”的同学。要说我自己切身的体会,就是故事片摄影创作的摄影师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想着“戏”。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我当年拍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时候就有这种体会。
问:你说的是哪个“戏”?
张艺谋:影片中想要拍的那个“戏”,戏剧的“戏”。就是摄影师不但要完成摄影本身的工作,而且还得了解戏,懂戏。并且在创作中时时得想着为影片人物塑造服务。这是我现在的基本想法和体会。我现在回过头来反思摄影师的工作,以前做摄影师时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错,但是至今合作过的摄影师也有的不太注意这方面的工作。
问:那你所认为的“戏”,就是指影片的叙事?——想着人物形象,想着人物塑造?
  张艺谋:对。摄影要为“人物”服务,一定要为“人物”服务。因为我们通常讲的摄影创作,理论上讲都是要为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服务。通常讲。摄影师跟导演的关系也都是朋友、哥们儿、合作者。因为,现在的电影摄制组已经不可能说是一种纯官方的合作关系。今天电影拍摄中的摄制组组成已经都十分自由化、自主化,不像以前那样给你分配人来,硬性将一些人组合到一起拍戏。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