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江
页数:310页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92466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语言类型学、词类划分标准、范畴化和构式语法的视角,对现代汉语三大类实词多功能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上,通过环环相扣的论证,构建了汉语三大类实词多功能性的分析模式;在实践上,根据构建的分析模式对本书所界定的词类多功能现象进行了解释。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主持或参与相关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或参与出版著作多部。主要代表性成果有:《ComplexWord汉译浅析:基于术语翻译得体性的视角》、《语言学概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新华字典(汉英双语版)》(第三译者)等。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语言类型学、词类划分标准、范畴化和构式语法的视角,对现代汉语三大类实词多功能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上,通过环环相扣的论证,构建了汉语三大类实词多功能性的分析模式;在实践上,根据构建的分析模式对本书所界定的词类多功能现象进行了解释。
目录
导 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基本结构
六、发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7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2理论方面有待深入的问题
第一章 词类多功能性研究回顾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三大类实词多功能性的表现
1.1 词类活用
1.2 兼类
1.3 三大实词多功能性的界定
第二节 对词类多功能性的相关解释
2.1当代语言学的三条路线
2.2 偏重结构语言学的解释
2.3偏重功能语言学的解释
2.4偏重认知语言学的解释
第三节 对以往词类多功能性研究的思考
3.1 以往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主要成果
3.2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书工作框架
第二章 基于语言类型学的思考
第一节 词类多功能性作为一种跨语言现象
第二节 词类多功能性的本质
第三章 基于词类划分标准的思考
第一节 语义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分布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语用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综合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本研究所采用的综合标准
第四章 基于范畴化研究的思考
第一节 范畴化、范畴及其与概念、意义、语义的关系
第二节 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
2.1 经典范畴理论
2.2家族相似性理论
2.3原型范畴理论
第三节 关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争论
3.1 反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
3.2 保留性接受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
3.3在质疑中发展的原型范畴理论
第四节 梯度范畴化的提出
第五节 梯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5.1 梯度的含义
5.2 梯度与模糊(fuzziness/vagueness)
5.3 梯度与范畴化
第六节 梯度范畴化的争论与应用
6.1 关于梯度范畴化的争论
6.2梯度范畴化的应用
第七节 梯度范畴化的内涵和特点
7.1 梯度范畴化的内涵
7.2梯度范畴化的特点
第八节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构式语法研究的分析模式构建
第一节 构式及其相关术语的规范
1.1与构式相关的术语的规范
1.2语法槽位的地位
第二节 从言语到语言的抽象
2.1对词语语义的抽象
2.2对词语语法特点的抽象
2.3 对语法槽位的抽象
第三节 从语言到言语的具体化
3.1三大实词返回言语的变异规律及其深层解释
3.2语义、语法特点和语法槽位在言语中的互动
第四节 分析思路的进一步明确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三大实词多功能性的分析
第一节 词类活用
1.1 名词的活用
1.2 形容词的活用
1.3动词的活用
第二节 兼类现象
2.1名动兼类
2.2形名兼类
第三节 小结
附 录
附 录 1
附 录 2
附 录 3
附 录 4
附 录 5
参考文献
后 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基本结构
六、发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7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2理论方面有待深入的问题
第一章 词类多功能性研究回顾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三大类实词多功能性的表现
1.1 词类活用
1.2 兼类
1.3 三大实词多功能性的界定
第二节 对词类多功能性的相关解释
2.1当代语言学的三条路线
2.2 偏重结构语言学的解释
2.3偏重功能语言学的解释
2.4偏重认知语言学的解释
第三节 对以往词类多功能性研究的思考
3.1 以往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主要成果
3.2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书工作框架
第二章 基于语言类型学的思考
第一节 词类多功能性作为一种跨语言现象
第二节 词类多功能性的本质
第三章 基于词类划分标准的思考
第一节 语义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分布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语用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综合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本研究所采用的综合标准
第四章 基于范畴化研究的思考
第一节 范畴化、范畴及其与概念、意义、语义的关系
第二节 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
2.1 经典范畴理论
2.2家族相似性理论
2.3原型范畴理论
第三节 关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争论
3.1 反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
3.2 保留性接受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
3.3在质疑中发展的原型范畴理论
第四节 梯度范畴化的提出
第五节 梯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5.1 梯度的含义
5.2 梯度与模糊(fuzziness/vagueness)
5.3 梯度与范畴化
第六节 梯度范畴化的争论与应用
6.1 关于梯度范畴化的争论
6.2梯度范畴化的应用
第七节 梯度范畴化的内涵和特点
7.1 梯度范畴化的内涵
7.2梯度范畴化的特点
第八节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构式语法研究的分析模式构建
第一节 构式及其相关术语的规范
1.1与构式相关的术语的规范
1.2语法槽位的地位
第二节 从言语到语言的抽象
2.1对词语语义的抽象
2.2对词语语法特点的抽象
2.3 对语法槽位的抽象
第三节 从语言到言语的具体化
3.1三大实词返回言语的变异规律及其深层解释
3.2语义、语法特点和语法槽位在言语中的互动
第四节 分析思路的进一步明确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三大实词多功能性的分析
第一节 词类活用
1.1 名词的活用
1.2 形容词的活用
1.3动词的活用
第二节 兼类现象
2.1名动兼类
2.2形名兼类
第三节 小结
附 录
附 录 1
附 录 2
附 录 3
附 录 4
附 录 5
参考文献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