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封面

作者:颜同林著李怡张中良主编

页数:339页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360882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着力于梳理并呈现出以民国时期为主, 并前后略有延伸这一历史时段中方言入诗这一重要诗学现象。方言与中国新诗的多重关联和复杂形态, 跨民族跨地域视野下方言入诗的起因与过程、内容与形式等原貌, 不同时空中诗人们在语言形式上的诗学探索, 是方言入诗这一独特诗学现象的重要内核。

作者简介

颜同林,1975年出生,湖南涟源人,文学博士,博士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学术兼职有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在《文学评论》等9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现代新诗与文化研究论集》《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合著)、《思想的盆地》《母语与现代诗》《普通话写作与共和国文学的确立》《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等学术著作多部。主编或参编著作近10种。曾入选“贵州省高校很好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获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并获四川省、贵州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5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厅级课题10多项。

本书特色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系统研究民国文学学术著作。第一辑规模:6卷,200万字,包括《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李怡 著)、《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张中良 著)、《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张福贵 著)、《民国文学史料考论》(陈福康 著)。第一辑2014年出版,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金资助,2015年绩效考评被评为优秀项目,全国总排名第十。第二辑11卷,通过从微观切入,分析探讨民国文学现象和问题。包括《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李 怡 著)、《民国语境中的鲁迅研究》(王家平 著)、《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张堂錡 著)、《民国时期新诗论稿》(张洁宇 著)、《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 颜同林 著)第五卷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新文学接受研究(罗执廷 著)、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李俊杰 著)、《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 (罗维斯 著)、《“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黄 菊 著)、《〈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考察 》(张武军 著)、《〈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赵伟 著)。第二辑2019年6月出版印刷。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研究民国文学的大型学术著作。云集中国大陆和台湾著名学者及新锐学者。共三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第二辑2019年6月出版印刷。

目录

导 论:缘起、综述与视角 / íヒ弧⒃灯 / íザ、综述 / íト、视角 / íケ 方言入诗的书写与传统オフ 方言入诗的历史演变与多线发展 / íヒ弧⒋印笆界革命”到白话诗运动(1895—1925) / íザ、白话为诗与土白入诗的再出发(1926—1937) / íト、启蒙与救亡语境下的方言入诗轨辙(1937—1949) / íサ诙章 方言入诗的书写形式与音韵特征 / íヒ弧⒎窖匀胧书写的两难与应对 / íザ、从语汇到句式:方言入诗的语言基座 / íト、土音入韵:音韵试验的现代特质 / íニ摹ⅰ岸潦会”与方言入诗的声腔革命 / íサ谌章 方言入诗作为文学传统 / íヒ弧⒎窖匀胧与中外诗学的交汇 / íザ、歌谣:现代诗的传统民间资源与语言观念 / íト、打油诗:作为诗歌小传统的侧翼 / íニ摹⒌赜蛭幕与方言入诗的传统承袭 / íサ诙编 方言入诗的张力与建构オサ谒恼 “欧化”与本土化:白话诗语言的歧途和新路 / íヒ弧ⅰ芭坊”与学生腔:诗歌语言的疏离和生长 / íザ、新诗“欧化”的语言参照 / íト、“欧化”与新诗的创作和批评 / íニ摹⒂镅缘睦Щ蠛投琳叩牧α / íサ谖逭 版本批评:在方言入诗与去方言化之间 / íヒ弧⑾执诗集版本与方言入诗的表征 / íザ、《女神》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 íト、《蕙的风》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 íニ摹ⅰ锻豕笥肜钕阆恪钒姹拘J陀肫胀ɑ靶醋 / íサ诹章 语言运动与社会变革ぁ—方言入诗的生存策略与“副刊”品格 / ㄒ弧⒄体变革:语言运动与普通话建构 / íザ、“讲话”散播与国统区方言诗潮的勃兴 / íト、方言入诗与《新华日报》副刊 / íニ摹⒎窖匀胧与《解放日报》副刊 / íノ濉⒎窖匀胧与《华商报》副刊 / íバ 结 方言入诗:没有结束的语言旅行 / íサ谌编 方言入诗的史料与编年オケ嘈此得 / íヒ弧⑹妨嫌氡嗄1895—1916 / íザ、史料与编年1917—1927 / íト、史料与编年:从1928—1936 / íニ摹⑹妨嫌氡嗄辏捍1937—1948 / íオげ慰嘉南 / íおず 记 /

节选

  《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一)朱自清对欧化的阶段性认识  在20世纪,文学大家对待现代汉语“欧化”问题时,大体有三种意见:一种是非议,反对欧化,老是挑剔欧化的缺陷,如梁实秋、废名、余光中等便持这种反对态度;一种是主张欧化,如胡适、鲁迅、赵元任、郭沫若等人便是。还有一种意见是介于两者之间,基本肯定欧化,既追踪欧化的渊源与进展,又对欧化的不足持积极乐观态度,可以说是深知其利弊,尽量扬长避短,造福于汉语的健康发展,典型的如王力、朱自清等人便是。  朱自清对诗语欧化的论述,既有整体的认识,也有阶段性的变化。首先来看总的评述,1946年,朱自清集书评、序跋、短论、笔记之类文字的《语文零拾》出版,作者在作序时称:“我是研究文学的,这些文字讨论的不外乎文学与语言,尤其是中国文学与中国语言。……因为研究批评和诗,我就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情的作用。……中国语达意表情的方式在变化中,新的国语在创造中。这种变化的趋势,这种创造的历程,可以概括为‘欧化’或‘现代化’。”在给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作序时,朱自清则缩小了目标,显得更加具体:“本书所为现代语,以《红楼梦》为标准,而辅以《儿女英雄传》。这两部小说所用的纯粹北平话。虽然前者离现在已经二百多年,后者也有六七十年,可是现代北平语法还跟这两部书差不多,只是词汇变换得厉害罢了。这两部书是写的语言,同时也差不多是说的语言。”在语法方面则是“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语在加速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称为欧化,但称为现代化也许更确切些。这种变化虽然还只多见于写的语言——白话文,少见于说话的语言,但日子久了,说的语言自然会跟上来的。王先生在本书里特立专章讨论‘欧化的语法’,可见眼光远大。……中国语的欧化或现代化已经26年了,该有人清算一番,指出这条路子那些地方走通了,那些地方走不通,好教写作的人知道努力的方向,大家共同创造‘文学的国语’。”从这些论述上看,朱自清关注诗语欧化的心情是殷切的,目光亦放之长远。不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在文学的层面展开,与朱自清本质上作为一名语体文作家身份是吻合的。  其次是追溯欧化的渊源与阶段性特质,这一方面大体上以抗战前后为标准。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江浙各地中学或师范教书5年,在吴语的方言环境下从事基础国文教学;1925年去清华就职并终身服务于它,职业所系乃是国文系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另外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朱自清本人自大学开始,便有创作新诗、写作散文的经验,对于文学语言十分讲究,有自己的语言天赋。带着这一优势再来关注文学语言的欧化,白话文的成色与成长过程,以及诵读、口语等因素在语言训练中的效果,就有一种有的放矢的气度。比如1920年代中,他在《写作杂谈》中说过去的散文大多是“试用不欧化的口语”;在清华时经常参加朱光潜家的读诗会,主要是从声音、诵读的角度来为新诗语言发展寻找生长点。1930年代,则有《文言白话杂论》《论白话》《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论中国诗的出路》等文章,均涉及诗语欧化。譬如在《文言白话杂论》中认为“白话照现行的样子,也还不能做应用的利器,因为欧化过甚。近年来大家渐渐觉悟,反对欧化,议论纷纷。所谓欧化,最重要的是连串的形容词副词,被动句法,还有复牒形容句等。”①《论白话》一文梳理了白话文运动以来的变迁,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开始清理,宣称欧化的出现是由于翻译的原因,文章称“周作人先生的‘直译’,实在创造了一种新白话,也可以说新文体。翻译方面学他的极多,象样的却极少;‘直译’到一点不能懂的有的是。其实这些只能叫做‘硬译’‘死译’,不是‘直译’。写作方面周先生的新白话可大大地流行,所谓‘欧化’的白话文的便是。这是在中文里掺进西文的语法;在相当的限度内,确能一新语言的面目。……流行既久,有些句法也就跑进口语里,但不多。周先生自己的散文不用说用这种新白话写;可是他不但欧化,还有点儿日化,象那些长长的软软的形容句子。学这种的人就几乎没有。因为欧化文的流行一半也靠着懂英文的多,容易得窍儿;懂日文的却太少了。”②在此文中,朱自清还凸显出北平话的优点与地位,包括徐志摩用北平话写散文,用硖石活语言写诗做文,以及他经常提到的一位署名“蜂子”先生写的真正的白话诗,即用北平话写的“民间写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69334.html